王利芬 把握不可逆人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利芬 把握不可逆人生

王利芬 把握不可逆人生   导语:人生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与环境妥协出来的;你做的永远不是你最想做的,而是你不得不做的   主句:人的理想应看作是一个人的目标,人生目标的设立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我没看到过任何人在人生青年时代就比较清晰地设立了人生目标,如有有也是大而化之的。设立之后,目标一定要与现实对接,与现实对接体现着全部的智慧,这个过程会有无数的不顺不适或者挫折,但是如果方法得当,人有悟性的话,会一点点接近目标的。   初夏北京,天气渐热。王利芬与她的优米网,蒸蒸日上。   今日王利芬,是优米网总裁,是创业女教主,是知名媒体人,是……令人艳羡的标签与光芒中,看不到昔日倚着北京大学校园里银杏树,立誓考入北大读博士那个女孩子不甘的身影,感受不到那年的挣扎、 内心的渴望。   其实,那年的倔强一直都在,隐于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经历中,藏进理想与现实不断进退、妥协里。   人生是妥协的过程,   时光倒退二十多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是王利芬的终极目标。   少年王利芬,是个标准“女文青”。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知道了写报告文学的徐迟,爱上了喜多郎的音乐,她开始喜欢文学和音乐。家里小小的黑白电视中折射出来的彩色世界,让王利芬更多向往外面的世界。   十六七的年纪,她听说“北大是全中国最好的学校”,于是立誓考北大,读中文。   高考不随人愿。1982年,王利芬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读政教系。梦想被扔在现实的角落里,不过王利芬没有让它落满灰尘。大二暑假,她随大学生夏令营到北京,第一次走进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波光粼粼的未名湖、古拙雅致的博雅塔,而是阳光下绿意盎然的银杏树,片片绿叶,熠熠闪光,像极了心中那个埋藏已久的愿望。   倚着树干,仰望微风中沙沙作响的银杏叶,王利芬竟然委屈得掉下泪来。27年后,她在优米网《芬享时刻》第一期中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银杏树》,如是解读当年的委屈:“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可以触摸的梦想面前时,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访客,一种说不出的委屈,竟然让我泪流满面。”   她憋足了一股劲让希望不落空。   本科期间,她自学中文课程,让自己的中文梦慢慢生根发芽,悄然开花。四年过去,王利芬报考了本校中文系文学评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她是第一名。   起初大家惊讶得合不上嘴,不久真相大白——学校图书馆里中文专业书的借阅栏里,哪怕只有一个借书人名字,也一定是王利芬。时隔多年,她总结自己的个性:“我永远在主宰我人生的选择,即便我的命运被人主宰过,我也要把它扳回来,重新主宰。”   然而人生毕竟是梦想与现实不断谈判、相互融合的过程,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永远的命题。王利芬承认这一点:“人生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与环境妥协出来的;你做的永远不是你最想做的,而是你不得不做的。个人的选择和内心的愿望永远会在周围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点点变形,一点点地妥协,而每一次变形和妥协都并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找到了所谓的种种选择的理由。”   于是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会选择先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当老师,教硕士班,把志向藏在背后,教书、育人。这个在外人眼里“有头有脸、旱涝保收”、社会地位高的好工作,却让王利芬纠结万分——太平静。“基本上是教书,写书,影响的人有限,顶多一百来个人,讲大课也就一百来个人;而写书,最多也就几万册。我觉得这种生活太静态。”   外人眼里的安逸在王利芬看来不可忍受。当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热潮翻涌,乍起的潮流搅动着人们的心,越来越多的人不安分起来,王利芬也按捺不住——她不要做买卖,她要考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她得圆梦。   定力总是在最纷乱之时才最真实地呈现。王利芬的解读是:“一个人只能活一次,而且不可逆。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值得自己足够地去尊重。”   博士笔试前一天晚上被王利芬列为有生以来所受最大的煎熬之一。“那时候心高气傲,就觉得我不上北大谁上啊?”因为太看重,就容忍不了失败,痛苦感也随之加倍。她失眠,爬起来吞了五粒安眠药,又全吐了出来,还是睡不着,最终一夜无眠,第二天奔赴考场,与命运“决一死战”。   她赢了。   对于北大,她终于不再是过客,可以见证银杏树春之萌发、夏之蓬勃、秋之静美、冬之凌厉,也在它们的四季变幻中完成自己的成长。   找寻实现价值的方式   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涯,王利芬师从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教授,一边攻读文学评论,一边确立新的目标。她不会再去做老师。因此很多人质疑她读博士的理由,王利芬觉得,女孩子读博士很有好处。因为女孩子比较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如男孩子天生的逻辑性比较强,她们更爱从经验出发、情感出发、感觉出发。博士论文要求具备分析能力,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事情中理出一条线索来,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经历与争取,拼凑成了日后一个完整的人生架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