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绘画中身份追问及期待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涛绘画中身份追问及期待精神

石涛绘画中身份追问及期待精神   摘 要: 程抱一说石涛所经历的人生悲剧是“三重丧父”。一是丧失了他的生身之父,二是丧失了他与之相连的王朝,三是最终丧失了他的精神之师,向上一大涤,“背弃”了法门佛老。这种种的丧失让石涛一生都游走在无尽的漂泊之中,皈依感总是在身份失去后才显得尤为强烈。石涛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无数的追问中,他试图寻找的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并显示出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在身份追问中所形之于笔的画作,不同于其一贯的“排奡纵横”、“大气滂沱”的风格,这部分画作如午后含着春愁一般,延展着娇人的婉约。   关键词: 明清易代 文人画 身份追问 期待精神 婉约   一、明清易代之际的石涛   一六四二,前于崇祯帝吊死煤山两年,据证在一个叫广西全州的地方,石涛出生了。同年,隶属于绘画正统派“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也出生在江苏太仓。当绘画史上这两颗巨星诞生时,明末画坛最具魄力的改革者及理论家董其昌已经亡故了六年。之后,画坛的“祭酒”给了王原祁的爷爷王时敏,刚过知天命之年的王烟客正是风头劲健时期。如果以满清王朝建立的那一年算起,“四王”中的王鉴四十六岁,王翚只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除却这些画坛的“正宗”谱系,以狷介不羁而昭彰后世的几位画家,如陈洪绶、龚贤、弘仁、髡残、八大等,面对大厦将倾,但又抵抗无力的局面,在明亡易代之际,悄然做起了前朝的遗民。   这一切,石涛是陌生的,因为这年,他只不过是个两三岁的娃娃,然而作为南明同室操戈中侥幸存活下来的遗孤,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他一生都游走于无尽的漂泊之中。   在满人击败明朝之后的抵抗期间,为了躲避追杀,石涛被送进了寺院,在隐姓埋名中长大成人,并随禅宗名师旅庵本月修习,可是他并没有像其他佛门子弟一样执着于黄卷青灯,过早显露的画才,让他开始了名山之旅。从1666年到1679年,他基本上在安徽宣城附近云游。从1680年开始,之后九年,他寄居南京长干一枝阁,并常往扬州逗留,之间两次出迎康熙的南巡,并绘制《海晏河清图》颂扬新朝。1689年,凭借他与新朝某些爱好绘画的达官显贵的交往,石涛由扬州出发,北上燕京,在厌倦了“众方乞食”的生活后,于1692年买舟南下,又经过三年的漂泊,终于在1695年大涤堂建好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直至1707年终老。   这个简单的生平显示了一个客四方、天涯为家的漂泊者,暗示了其人生中的暧昧与矛盾,也隐隐传达了其动荡不安的心声。这位奇迹般逃脱迫害的明王室后裔,不甘心做前朝的遗民,总是想向新朝的主子献点殷勤,他与新朝是暧昧的;这位少年剃发,本应清静无扰的佛门子弟,又总是时时染指红尘,晚年甚至脱下僧衣,改着道袍,他是矛盾的;在“四王”风行清初画坛,继董其昌之后,力倡复古之风下,他却振衣千仞、狂放落拓的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他的内心又是动荡不安的。   这重重矛盾,让他的一生显得更复杂,更富传奇色彩,让他在画史上的身份与地位更加意味深长。学人程抱一说石涛所经历的人生悲剧是“三重丧父”[1]。一是丧失了他的生身之父,二是丧失了他与之相连的王朝,三是最终丧失了他的精神之师,向上一大涤,“背弃”了法门佛老。这种种的丧失,总是让人感到一种脉脉的悲凉。没有了父亲,他问自己乡关何处,哪里是他的根?没有了王朝,他问故园在哪里,怎样觅得前朝的影像?“背弃”的佛老,他问“我是谁”,哪里才能将灵魂安放?   丧失了“父亲”的生命,就像是十里长亭上离根的蓬草,皈依感总是在身份失去后才显得尤为强烈。石涛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无数的追问中,他试图寻找的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如果说最具感情的艺术归属于艺术家最诚恳的心灵珍摄,如果人们在艺术的认知中对石涛的作品还保有几分认可,无疑,他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是身份追认中的不断求索,是真实性灵的投射。本文正是立足在这个角度,试着阐明石涛一生对身份的追认,并对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基调进行捕捉。   二、石涛绘画中的理想主义追求   国史上,改朝换代不只是政治层面上江山易主的问题,在这个夹缝中所投射的思想艺术文化的光芒,总是显得格外明亮。一般来说,保持这些思想的人,大多数被视为王朝的“反动”,然而,多少年后,当王朝的大河在落照的映衬下,疲惫而又平静的入海,最终消失在历史无尽的苍茫中的时候,真正使这个王朝大放异彩的,无一不是这群“反动”。历史好像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在无数的抛弃与拒绝后,却又让他们来鼎立门楣。无疑,他们精神的复活,他们的再次加入,不仅使自己的身份更加明朗,也使连接他们的两个王朝的背影愈发的悠长。明清易祚,这些思想的反动肇始于一个满人皇帝登基之际,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与新朝的不合作态度,心怀家国之思,退隐山中,终老林泉。   本文的主人公石涛,先于清王朝两年而生。根据历来的研究文献,对于这个王朝,石涛是没有多少反抗情绪的,相反的,身为明藩王后裔,他甚至献媚新朝、乞食权贵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