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异同
论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是在各自不同的文明、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戏剧艺术,且形式多样,内容迥异。本文对歌剧和戏曲的产生及两者中存在的异同、成因都做了概略性的比较研究。希冀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中国戏曲作为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意识到“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西方歌剧;中国戏曲;记谱法;脸谱
东西方文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虽交流甚多,但从总体上讲都各为系统。两者都是在自身不同的文明、文化背景下演进、发展而来的,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音乐艺术。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虽同属于歌唱性、表演性很强的戏剧,但他们在起源、风格、艺术形态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差别。
一、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肇始
歌剧产生于西方绝非偶然,它是西方文艺复兴(14—17世纪)时期在音乐艺术中的产物。歌剧(opera),最初意为音乐作品(opera in music),也称抒情剧(lyric drama),特指1597年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有戏剧脚本,且有器乐伴奏的戏剧。其标志性作品是《达芙妮》。
16世纪下半叶,在佛罗伦萨的巴尔第伯爵家里出现了一个名为“卡梅拉塔”(camerata意为“社团”)的文艺沙龙。主要成员有诗人里努契尼、作曲家佩里、卡契尼。他们从文艺复兴的理想出发而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音乐戏剧,希望借复兴古希腊戏剧来展现凡人的情感生活。他们注意到古希腊歌曲多为单旋律,单旋律歌唱突出了旋律的起伏及音乐形式的表达。因此,他们在创作中以单旋律独唱来替代戏剧对白。这一创作手法不仅夸张和强化了戏剧语言的语音、语调等情感表现力,也为歌剧以独唱为主的形式奠定了基础。早期的歌剧几乎全用宣叙调(recitative)演唱,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展现——咏叹调(aria)这一新兴的演唱形式在歌剧中日渐形成。自歌剧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之时,随即又在意大利诞生了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那波里歌剧等流派,这些歌剧共同形成了意大利歌剧乐派。意大利歌剧和美声唱法广泛传播于欧洲各地,对欧??各国、各民族的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英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民族歌剧。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歌剧和美声唱法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进步,造就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
西方歌剧诞生的1597年正是我国明朝神宗万历24年。彼时,我国已产生了较为完善的南戏和北曲。其中又以昆腔(号称戏曲的“祖剧”)最为突出。据时人徐渭在《南词叙录》说道:昆山腔“流利悠远,出乎(弋阳、余姚、海盐)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①。而素有“国剧”之称的京戏,其产生大略晚于昆腔200多年,始于1790年(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以此为契机,徽戏结合了昆腔、秦腔(梆子腔)和汉剧(西皮、二黄腔)后,逐步形成了京剧。
戏曲声腔源于贴近生活的民歌,经典的民歌记载当推《诗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就是说《诗经》里的诗歌,都是能歌唱的。历代对于民歌均无统一称谓,有按照民歌产生、流传的地域,将民歌称为“楚声”、“郑声”、“秦声”;有的民歌还加入了“说唱”、“说书”和“曲子”等说唱艺术。歌唱,从先秦至南北朝末成为具有一定剧情、角色化妆、且载歌载舞的戏曲雏形——歌舞戏。歌舞戏到了唐代有了诸如《踏摇娘》《苏中郎》《兰陵王》等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隋唐的“参军戏”到宋代已有了戏曲行当里的“净”和“副末”角色。歌舞戏在宋代形成了“杂剧”。而“宋杂剧”因无剧本这一戏剧要素,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戏曲”。“元杂剧”是在院本(倡伎居所-行院里的唱本)、诸宫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
明代万历年间,杂剧逐渐被南曲中的昆曲所替代。以后的京剧、徽戏、川戏等剧种均保留了不少的昆曲剧目和曲牌。因此,昆曲又是京剧、川戏等多个剧种的主要渊源。戏曲,集文学、音乐(声/器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为一体。如京剧、河南梆子及高腔戏曲的秦腔、川剧高腔皆是如此。从声腔角度划分,戏曲分为板腔体和曲牌联缀体两类。戏曲是综合“四功五法(念唱做打,手眼身法步)”来表演、以歌唱为主的戏剧。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二、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相似性
1.歌剧与戏曲,其基本结构都是集诗、乐、舞于一体,且都是以唱功为主的戏剧。
2.二者都有文学性的剧本(唱本、脚本)。戏曲的脚本始于金院本。
3.二者虽风格各异,但表演上都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并且不同程度地综合了舞台美工。
4.二者的剧目都具有其自身的地域(国家)性、民族性、时代性及个性等风格差异。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