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于传世本唐代文人诗作
见于传世本唐代文人诗作
[摘要]本文所说的敦煌唐诗主要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时期中原文人创作的诗歌。自敦煌遗书现世以来,这些诗歌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很多。本文在前辈时贤的研究基础上,从存诗和佚诗两个方面讨论敦煌文人诗的价值,对中原文人诗在敦煌的传播与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敦煌;唐代文人;诗作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25-11
敦煌遗书中唐诗写卷的问世是唐诗研究者的重大福音。这些诗歌抄卷,或为中原人抄写而辗转流散到敦煌,或为河西本地人抄写而保存于石室;或为有文化的文士抄写,或为粗通文墨的学郎学习书写。它是当朝人抄当朝诗,其中蕴涵的很多信息,是后世的刻本所无法保存的。由于离创作时间较近,见于传世本的诗歌的文献价值倍受现代学者的关注。
一、见于传世本的??代文人诗作概况
为了使读者对敦煌写卷中见于传世本的唐代文人诗歌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现以存诗数量为序,列表如下:
(本表依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而制,仅收录中原文人的见于传世本的诗作,佚诗、王梵志诗、释道诗、敦煌本地诗作均不收。表中A卷+B卷均表示此两卷可拼合一个写卷;凡重出及同诗异名情况均在诗后标出,重出诗歌不计入总数)
上表共涉及52个诗歌抄卷(重出不计,可拼合卷按一卷记),保存了64位诗人见于传世本的唐诗318首。以下我们对有代表性的写卷略作介绍。
P.2567与P.2552拼合卷,该卷存高适、李白、王昌龄、孟浩然等9位诗人的传世诗歌109首,书写精良,行款严整,为诗歌写卷中的精品,无论从作品数量、作家知名度还是抄写质量上看,都有重要价值。P.3862有高适传世诗歌45首,存诗数量上位居第二,其书法虽非上驷,亦秀整可观,该卷所抄高适诗歌与P.2567、P.2552拼合卷49首仅见一重题而无重篇,此二卷是高适诗最早的传本。P.3771与S.2717两卷所抄的《珠英学士集》是敦煌诗集中惟一见于历代著录的唐人选集,两卷共有沈佺期、崔湜等人的今存诗25首,它们对唐诗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2492+Дx.3865存白居易诗18首、元稹诗1首、岑参诗1首(女冠李季兰1首不计),共20首。该卷抄写精良,历来为白居易研究者所重。Дx.3871+P.2555是个存有210首诗的长卷,除备受关注的陷蕃诗外,该卷的20首今存文人诗歌也很重要,除了校勘上的价值,这些内容、风格有共同特色的诗歌在传播、研究方面的价值也很大。P.3619存有刘希夷、高适、孟浩然、王维、宋之问等30位初盛唐诗人的诗歌共48首,其中19首见于传世本。该卷书法纯熟,与之相同笔体的诗卷还有P.3885和 P.2673两个诗卷,应为同一爱好者抄写。经徐俊先生研究,惟一保存至今的唐人注本唐人诗集《李峤杂咏注》在敦煌遗书中有三个写本系统: P.3738与S.555为同卷分置,存诗11首;Дx.10298存诗5首;Дx.2999与Дx.3058拼合卷仅存残诗1首。此外,其他今存诗歌数量在三首以上的写卷还有8个,即P.5005+Дx.1360+2974(岑参今存诗11首)、P.3885(今存诗7首)、S.555(今存诗7首)、P.2687(今存诗6首)、P.3195+P.2677+S.12098(今存诗5首)、 P.4994+S.2049(今存诗5首)、P.2976(高适今存诗5首)、P.3408(今存诗4首)、P.4878(今存诗4首)。
为什么有的诗人的诗作会如此流行,而有些影响很大的诗人(如杜甫)的诗作却只字不见呢?我们认为,尽管敦煌遗书中的文献保存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如果细细研???,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影响唐诗在敦煌传播的必然因素。
从整体情况(包括存诗和后面讨论的佚诗)来看,敦煌所存中原文人诗作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作品时代上以初盛唐诗作为主;题材上以和边疆相关的边塞、军旅、闺怨等内容为主。这两个特点出现的原因也比较明显。“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渐为吐蕃占领,敦煌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中断,盛唐时期商旅往来的盛况不再出现;从抄写人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多数诗卷是由地处边疆的敦煌人士抄写的,特别关注边疆题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以下我们主要从诗人的生活区域、身份地位等个体因素来分析唐诗在敦煌的传播。
首先,看诗人主要生活区域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是在河西地区生活过的著名诗人的影响力最大,高适和岑参即是典例。尤其是高适,无论存诗数量还是写卷个数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他的诗作已经在民间仪式中被应用的场景,由此可见他对敦煌地区文学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然而,以上64位诗人中真正到过河西的人并不多,除高适、岑参以外,也只有郭元振、张谓、陈子昂三人而已。大多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