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基博与文学史转型
钱基博与文学史转型
20世纪90年代兴起“国学热”以来,很多民国学人的旧籍得以重新出版,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这部曾开风气的文学史著作也不例外。此书最早由无锡国专学生会于1932年12月集资排印,1933年9月由上海世界书局正式出版,1934年、1935年连续再版,1936年9月又出版增订本。之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于1985年由岳麓书社根据1936年增订版,改直行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出版。但印数并不多,只有区区5000册。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钱基博的了解也许要从“钱钟书的父亲”这一称呼开始,从杨绛的散文中进入。但是自从1996年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系列以《钱基博卷》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人们对钱基博以及他的文学史著述的兴趣有增无减。
据粗略地检索统计,近10年间重印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的就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基础文库”版(2004年10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版(200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2007年9月)、东方出版社版(200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版(2008年1月)、岳麓书社版(2010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11年5月)、商务印书馆版(2011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011年11月)等。这样一本对当下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而言都堪称“艰深”的文学史著,能获得如此众多出版机构的青睐绝非偶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钱基博的文学史写作在现代学术转型中有其独特意义。
“文学史”从西方的传入,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中国人关于“文学”的观念。这种改变,使得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文学史的写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在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前,先要花上一番笔墨来讨论什么是“文学”。
戴燕在《文学史的权力》一书中指出:“20世纪初,‘文学’一科由学科初建到发展成熟,其间有过因学科性质不甚清楚,学术界限不甚稳定而兼容并包的一个时期,……若以近代西方文化及教育制度的传入为界,则在先后代表了两种互相差异的学科观念:当文学作为英语Literature的译名出现时,作为它背景的,是途径日本辗转而来的那一套西方学术思想体系及其中的分科观念。”(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2002,P6)
随着学科分类体系的日渐靠拢西方,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逐渐发生倾斜。戴燕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在“广义”和“狭义”的文学概念区分下,“实际上隐含了动摇旧的文学观念的某种力量,并且等于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预埋下了两条路线,而由于历史的机缘,其中的一条路线又将借助着旧的文学观念被颠覆的势头,由隐而显,拓宽其途,成为今后几十年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唯一‘正道’”。
所谓“历史的机缘”,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文学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调。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也追逐着时尚的理论,从传统的文学观念里脱壳而出,越来越突出情感的主线。因此,对“文学”的理解,渐渐以狭义的文学观念占了上风,强调有别于哲学、历史、政治等的“纯文学”。这个过程,是对“文学”观念的理解由中向西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传统的“文史之学”向现代的“文学史”转型的过程。
而当以狭义的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史写作成为正统的时候,当初那另一条基于广义“文学”观念的文学史写作的可能路线就被牺牲掉了。当学术界在20世纪末反思本世纪文学史写作的是非、功过与得失时,其价值才得到凸显。而钱基博的文学史写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也因此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关注。
钱基博的学问基础,奠基于江南根底深厚的家学传统。他一生以教书为业,讲授国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既有圣约翰、华中这样的教会大学和清华这样的美式学校,也有无锡国专这样典型的传统书院式国学院校。因此,在国民意识与人文教育方面,钱基博有其引人注目的独特性。而联系其国民意识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来考察和梳理其学术著述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转型的特殊角度———传统的“文史之学”,在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是如何向“文学史”转变的。
钱基博冠以“文学史”之名的著述有两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写作出版时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中国文学史》则是成书于抗战时期,而且《中国文学史》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完成。所以,真正代表钱基博的文学观念形成以及文学史写作创新之处的,当推其《现代中国文学史》。
本书所谓“现代”,是指清末民初至1930年之间。作者曾自言此书写作经过,从“搜讨旧献,旁罗新闻,草创此编,始民国六年。”(《现代中国文学史》跋语)当时钱基博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教授国文和读经。当时,中国的文学史写作尚处于草创时期,而所谓“现代中国文学史”,更是得未曾有。钱基博于此时起即留意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