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几点启示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几点启示
摘 要: 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马一浮 儒学教育 启示
马一浮(1883—1967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儒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在现代新儒学的复兴和儒学价值的重建中,“马一浮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倡导儒家学说的教育方面,以及他在推行儒家思想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可贵的探索”[1]。马一浮丰富的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许多地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当下高校的国学教育对策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发。
一、马一浮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宗旨——复兴:复其本然之善
教育宗旨是教育的灵魂,对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均具有指导作用。马一浮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身心修养,因此,最早作为修养功夫而被李翱提出的“复性”思想极得马一浮的重视,而将“复性”思想作为其儒学教育的宗旨,并将其创办的书院命名为“复性书院”。
1939年,马一浮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的《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中说:“学术、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然矣……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今所以为教者,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故今揭明复性之义,以为宗趣。”[2]他认为当时学术与人心的昧惑乃是由于被习气所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在于通过教育而使人知“性”,进而“复性”——使人心复得诚明而得通畅。“圣人之教,使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便是变化气质,复其本然之善”[3]。“复性”,即是“复起本然之善”。而在对人性的分析中,他认为:人“性德本来具足”,人自性中的“善”是本来具足的,但“今人日常生活中,只是汩没在习气中,不知自己性分内本自具足一切义理”。[4]
2.教学内容——六艺之道
马一浮一生把弘扬儒学视为己任,他办学自然要确立以儒学为教育内容。其中,马一浮认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六艺之学”。马一浮在《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中谈到讲学内容问题时说:“宗趣既定。则知讲明性道当依六艺为教,而治六艺之学必以义理为主。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不分立诸科,但可分通治、别治二门。通治,明群经大义。别治,可专立一经。”
马一浮所谓“六艺”不仅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经典,还包括以这“六艺”(六经)为代表的儒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他在主持复性书院时,强调“书院以综贯理术讲明义理为教,一切学术该摄于六艺,凡诸子、史部、文学之研究皆以诸经统之”[5]。
3.教育原则——因材施教,随机指点
马一浮的“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则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去矜”。所谓去矜,就是说为学一定要虚心,不要自负贤能。马一浮说:“天下之书,不可胜读,真是若涉大海,茫无津涯。”他对学生的教育,自始至终贯彻了“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他反对骄矜,倡导谦慎。
二是从学生的学业基础、志趣和特长等实际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习。这是马一浮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一浮不仅根据学生的基础、志趣和特长进行指导,还十分重视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施教。他在复性书院的《尔雅台答问》是其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回答学生的问题,不仅认真严肃,还非常深刻,极富启发性。
三是重视心志教育。传统儒学的经典教育不以求知为主,而重在心性体悟,切身感受。当学生中一有思想与义理不符的“初病”,马一浮立即抓紧防治教育。如其在乐山开办复性书院时短于人手而使其弟子乌以风兼管柴米之事,乌以风认为自己乃儒生且来此目的为求学,对此安排颇为不满。马一浮教导他说:“理是无形的,但不是空洞。理须在事上见,不可离事求理,亦不可悖理以治事。高明离事求理,世俗悖理治事,把理事割裂开,同是错误。”[6]一番教导后乌以风便高兴地接受了此职务。
4.教育形式——古典书院式教育
在办学方式上,马一浮孜孜追求的是古典书院式的教育形式,而不是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只有像宋明时代的古典式的书院,有着优美宁静的山水,充足地供给这种从容和闲暇的环境,才能和宣讲儒家学术相一致。
马一浮创办古典书院的想法得到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认可复性书院成立,他被聘为复性书院主讲。马一浮主张书院在学制、学术和政治上保持独立。在给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信中他写道:“(一)书院本现行学制所无,不当有所隶属,愿政府视为例外,始终以宾礼处之。(二)确立六经为一切学术之原,泯旧日理学门户之见,亦不用近人依似之说,冀造成通儒醇儒。(三)愿政府提倡此事,如旧时佛寺丛林之有护法、檀越,使得自比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