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VIP

2016-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该诗讽刺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解析:选B。“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讽刺的是隋炀帝坐龙舟到扬州游玩。 2.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 A.消灭薛举集团 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 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 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 解析:选C。通过消灭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中原地区的取得,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  ) ①基本消除了敌对的政治势力 ②稳固了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地位 ③为其登上皇位扫平了道路 ④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排除含④的选项。 4.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 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 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解析:选D。《步辇图》描绘的是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5.北方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直接原因是(  ) A.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 B.在西突厥故地设北庭都护府 C.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 D.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解析:选C。北方民族为突厥,A、B两项可直接排除,D项为唐玄宗的功绩,只有C项属于唐太宗的功绩。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认为只有百姓安乐,才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心存百姓的思想。 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解析:选C。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是隋朝首创,唐朝继承和发展,因此C项的说法错误,故选C。 8.“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选C。推动了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的是“开元盛世”;B、C、D三项都是“贞观之治”的影响,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是其最主要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以下材料: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析:第(1)问注意题目要求,语言一定要精炼,不可拖沓。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3)问主要应从正面进行评价。 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告诫他们守唐法。这样既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