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肝豆状核变性.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病学肝豆状核变性

治 疗 基本原则——是低铜饮食、用药物减少铜 吸收和增加铜的排泄; ——及早治疗 1、低铜饮食 因尽量避免食用含铜多的食物,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壳类、螺类、蜜糖、动物肝和血。 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排泄。 2 、 阻止铜吸收 (1)锌剂:通过竞争机制抑制铜在肠道吸收,增加粪铜排泄。 常用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锌。 副作用轻,偶有消化道症状 2 、 阻止铜吸收 (2)四硫钼酸胺:肠粘膜中形成铜与白蛋白的复合物,随粪便排出 限制肠粘膜铜吸收 3 、 促进排铜 (1)D-青霉胺(D-Penicillamine):治疗WD的首选药物,可络合血液及组织中的过量游离铜成水溶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并与铜在肝中形成无毒复合物;诱导肝细胞合成金属铜硫蛋白。 成人1~1.5g/d,儿童20mg/kg/d,Tid,需终生服药。 首次使用应作青霉素皮试。 3 、 促进排铜 (2)三乙基四胺 (3)二硫丁二酸钠 (4)二硫丙磺酸 (5)二硫丙醇 (6)依地酸钙钠 4、中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 症状前患者、早期轻症患者、儿童患者、长期维持治疗 5、对症治疗 肌强直及震颤可用安坦和/或金刚烷胺,症状明显者加用美多巴、息宁; 精神症状明显者给与抗精神病药物, 抑郁给予抗抑郁药物, 可用护肝治疗。 6、手 术 治 疗 肝移植:治疗无效的严重肝衰竭病例 脾切除:严重脾亢 附: 基底节解剖结构: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舛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 nucleus accumbens:尾状核 insula:脑岛 atrium:脑室前房 thalamus:丘脑 globus pallidus:苍白球 putamen:壳核 谢 谢~~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 (Wilson病) 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杨 越 教学大纲 掌握:病因和临床表现 熟悉:实验室检查方法、青霉胺 了解: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定 义 是一种遗传性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1912年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 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肾功能损害和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 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 0.5-3/10万,欧美罕见 病因发病机制 1985年精确定位于13q14.3→ P型铜转运ATP酶(ATP7B酶) 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所致过量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所致。 铜代谢障碍 铜在肝内不能转变成铜蓝蛋白 经胆汁排出铜量减少 病因发病机制 正常人从肠道吸收入血的铜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进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CP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因呈深蓝色而得名。 循环中的铜95%结合在CP上,约70%CP存在于血浆中,其余在组织中。 病因发病机制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 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 病因发病机制 患者由于P型铜转运ATP酶缺陷,造成肝细胞不能将铜转到Golgi体合成铜蓝蛋白, 过量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致病。 病因发病机制 Cu++ 白蛋白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Cu++ α-2球蛋白 肝细胞中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生物酶合成 WD蛋白 缺陷 Cu++ 肝脏 肾脏 角膜 脑 Cu++ WD基因 ATP7B突变 临床症状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病 理 WD呈特殊分布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累及肝、脑、肾、角膜等处。 肝脏外表及切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 或假小叶,病变明显者像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并含有铜颗粒。 病 理 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变致密,线粒体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断裂。 脑部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皮质亦可受侵。 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有棕黄色的细小铜颗粒沉积。 临床表现 多于5-35岁起病 肝脏症状起病—11岁,神经症状—19岁 神经系统症状 精神症状 肝脏症状 眼部损害 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缓慢进展 舞蹈症、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肌张力障碍、震颤、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