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赏析
PAGE \* MERGEFORMAT 3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赏析
HYPERLINK /Article/%09%09%09%09%09%09%09%09%09%09http://Search.aspx?q=author:%E9%83%AD%E6%99%AF%E5%8D%8E \t _blank 贾恒源
陶渊明晚年曾写有一篇诫子的文章《与子俨等疏》,关于此疏文间大意,前人多有阐释,大多数人都只是把它当作普通诫子文章来读。此疏文粗粗一看,确实与一般历史上的教子书没有多大区别。无外乎教育儿子们要团结友爱,互相扶持罢了。但是穿越在文本间有许多言外之意,需仔细反复品读。
陶渊明诗的文学特质,在于以抒发情怀为宗旨,于玄言诗风中,独自抒发一己情怀.再者并喜于诗中缀以生活点滴以自传,展现出以自我为焦点之自传性诗歌,故其诗题喜标明年月,并列小序说明缘起。在陶渊明之前,日常生活的琐屑事务很少入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把日常生活「诗化」的诗人。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朴实无华,简洁纯净,正如所谓感情从肺腑中流出,语言从生活中撷取。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陶渊明诗中自述的隐居生活,弥漫着生活气息,洋溢著人间情味,是一种「结庐在人境」之大隐。
《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俨然是个超脱“尘事”、忘乎“世情”的读书郎。犹如沈约《宋书 隐逸传》里〈陶渊明本传〉所云:「〈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诫」。陶渊明「与子书」主要是「言其志」,乃是以叙说个人的情怀志趣为主体,其次方为训评儿子.再者,书中所言之「志」,不仅传一个为人父者对儿子的关爱,更突破了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是向儿子吐露衷肠,倾诉心声,并解释立场进而期盼谅解。其中所流露的是因自己辞官归田,乃至累及儿子受饥寒之苦的无奈,遗憾,和愧疚不安.全文内容可分为自我情志表述及对儿子的劝勉期望两部份加以论析.在自我情志的表述上,陶渊明向儿子自述生平志趣,彷佛是在吐衷肠,诉心声,藉此纾解内心的愧疚,期盼儿子的谅解。语气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似乎怀着一份不确定感,甚至浮现着一份疑惑,一份歉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面对自己儿子之际,将内心深处??实又幽微的感觉,坦率诸文字者。在对儿子的劝勉期望上,陶渊明举了管仲鲍,叔牙,以及伍举,归生的故事,两个例子皆展现朋友故旧之间如何友爱互助的过程,两段故事提供的教训为「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涉及的均是建功立业的问题。言词间隐约流露出人父寄望爱子能够走出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功业上有所成就,以达人生志满的想望.接著,陶渊明提及韩元长及氾稚春两个典故,期待其子兄弟之间能友爱互助,和睦共处。
本文为陶渊明的一封写给五个儿子的普通家信,非为有意经营的文学创作,故在章法结构上较为松散,无前后呼应的严密组织以及叙述的中心焦点,有的只是随兴的谈谈心中的想法,以及交代一些事情,解释一下立场而已。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辞官归田而对儿子心怀愧疚的慈爱父亲身影,整篇家书其实就是一个父亲的自白,其继承了陶渊明诗中的真与诚,表露其对「天命」的无奈,以及对为何辞官归田的说明,并在归官归田真正经历了隐逸生涯后,体认到自己当初对「羲皇上人」境界的向往乃是一派天真.陶渊明并于文中流露对古代隐士有贤妻的羡慕,进而表答对自己「室无莱妇」的憾恨,并对自己因辞官归田而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表达其愧疚不安;这些对归隐一事的由衷之感,肺腑之言是陶渊明其他诗文中未尝明言者,为读者进一步提供了解陶渊明的可贵资料。诚如王国璎教授所言「浮现于整封书信中,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似乎怀着一份不确定感,一份疑惑,一份歉意.在『与子疏』中,卸下传统社会赋予父亲角色的威权面具,向儿子吐露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不仅是陶渊明之前文学作品中所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