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边缘人 2009年第12期
,在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大大增强,包括文学界,有很多文学家也致力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毕淑敏的关注也包括了这些边缘人,《女心理师》无不是一部关注边缘人苦难生活的一部新的作品,它从心理角度透视边缘人的苦难,并且把边缘人有机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群体中去观察和描写。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评标准是在尊重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讨论文学作品的美学韵味。《女心理师》的主人公作为边缘人在面对苦难的过程中证明了苦难并不是边缘人所拥有的唯一,这是一种描述苦难的新模式??不为苦难而苦难。
【关键词】心理;边缘;苦难;现实主义
[ 中图分类号 ]I206.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79-02
一、边缘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有机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文艺的发生和发展不过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他在一封信中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以生动的形式揭示真理,向读者提供丰富的社会知识,足见现实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恩格斯曾经十分准确地总结了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女心理师》是现实主义的又一实践成果。
《女心理师》的主人公贺顿作为一个心理师首先是个边缘人,所谓边缘,即非中心,每个时代都有边缘人,贺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普通的边缘人中的一员,这从贺顿的原始身份上就能看出,她在自己的家中,有母亲和继父,自己是母亲带来的拖油瓶,是个边缘人;这也奠定了她在家乡的边缘地位;在城市中,她是个为生活劳碌奔波的打工妹,无论是推销员还是医护人员或是心理师,也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在人群中,她是一个患有相当严重心理疾患的病人,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边缘人。她的边缘现实始终跟随着她,所以贺顿是一个在心理师身份掩饰下的真实的社会边缘人形象。这个边缘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中国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边缘人,他们或者是没有城市户口的长期漂泊者,或者是饱受心理疾病折磨的现代人,或者是四处游荡兜售盗版光盘的外地人,或者是梦想瞬间成功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或者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独自奋斗的寻梦人。这些边缘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女心理师》中有所体现,贺顿是作为一个正面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形象而存在,在她身边还有一些和她一样的边缘人,有作为失败者存在的她的老公??一个靠老娘的房产而生活的啃老一族,也有作为和她一样正面边缘人形象??如她在闯荡城市过程中认识的一群农村朋友。无疑,贺顿和她身边的人是作为边缘人的典型代表而出场的。以她们为代表的这个群体拥有同样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拥有他们作为边缘人的典型苦难。
二、苦难插曲
这个边缘群体的苦难始终渗透着奋斗,导致苦难最终成为插曲。这个群体的苦难有两种,一种是生存上的苦难,即现实世界的苦难,一种是心理世界的苦难,经过对贺顿多层次多侧面地加以勾勒,主人公贺顿经过自己的努力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稳中求胜地考到了心理师的资格证并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这个小人物重获新生的过程被描绘出来,她的朋友们也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摆脱生活上的苦难。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的苦难却一直在继续,贺顿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是背着自己的心理苦难在奋斗,在她成为心理师后,仍然背着自己的心理苦难,不同的是她作为边缘人的苦难与社会人的苦难产生了汇合。贺顿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心理师,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芸芸众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用一个边缘人的眼睛去关注了整个社会不同人群中存在的心理苦难,贺顿的心理问题和大众的心理问题就此在参杂中复杂展开,自我的苦难与不同他者群体的苦难开展了对话。婚姻、家庭、爱情和事业问题是这些不同群体苦难的汇合点,心理师这个身份就是一面反映、观照社会的多棱镜,映照了这个社会的整体苦难,不同身份人的、不同阶层人面对自己的感情、婚姻和家庭状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苦难,有老年人面对死亡的苦难,有幼儿面对父母之爱被分割的苦难,有社会新兴群体同性恋的感情苦难,有夫妻的感情苦难,有上班一族事业上的苦难。苦难这时已经从社会的边缘群体上升到社会整体层面从而转变成一种社会的普遍存在,而且都是清一色的心理世界的苦难者。
在这些表面上的社会身份人的苦难之下还透露着一种更深层次的两性苦难:即男性苦难与女性苦难。在面对同样的婚姻、家庭、爱情和事业等问题上,男性更的是面对事业原因而引出的心理苦难,如小说中其中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而女性更多的是面对自己的家庭、婚姻和爱情问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