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期文人诗词中的西洋音乐
?有,好音乐,当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歌日:
云和之琴空桑瑟,至据思中音律。庖物不作古乐记亡。杂沓筝琶始兢出。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取材讵用诉桐梓,发声不可弹,双椎巧刻表琅开。
嘉庆、道光年间顺德人胡斯球著有《竹畦诗钞》(又名《绿筱山房诗》),内有《风琴歌》一首,其形容风琴之结构如下:
西洋乐器何神奇,西洋别调风所为。新声呜呜出宝匣,名之为琴琴无丝。
匣中旋转秘机轴,下接横云风人腹。崇牙钩击节繁声,倒刮金星仰照目。
从上的诗词看作者是对西洋乐器十分惊叹。因此对它的构造、工作原理描写非常细致。在对西方接触比较频繁的沿海地区,不仅文人惊叹西洋乐器、喜欢西洋曲调,就连平常老百姓也以演奏“夷乐”招徕观众。嘉庆道光年间,据广东高要人苏维熙所作《夷童乐》一诗,广州有少年街头卖艺,诗曰:
金鼓嘈嘈间丝竹,乐不笑歌哀不苦。过洋乐杳想前朝,幻出新音骇耳。
寻童跳剑多伤人,裸体跳足丞相嗔。短襟窄袖调新乐,状作番儿亦可人。
小儿生长年十五,日日街头走风雨。十三行外往来多,似与番奴能共语。
乐部新翻乐教成,云从番部得新声。番音自合番人奏,此儿亦是可怜生。
诗人未对乐器进行具体描写,多半是中国古乐器,但卖艺的少年,打扮成“番儿”,并宣称演奏的乐曲是得自“番部新声”,杂合西洋音乐。路人顿足聆听,多半也是好奇,或同情此少年,并非真正懂得欣赏西乐。
三、清前期文人对西洋音乐的评论
清初诗人丁耀亢在《同张尚书过天主堂访西儒汤道味
太常》中在赞赏教堂西洋乐器时称:钟依漏而自击。琴繁弦而自操。造化虽小称绝巧。……他提到自鸣钟能自击而鸣,西洋乐器构造复杂却容易操作,可谓制作精巧,对西乐赞赏有加。康熙年间曾任两广总督的吴兴祚在澳门三巴堂留下诗作:
未知天外教,今始过三巴。树老多秋色,窗虚迎月华。
谁能穷此理?一语散空花。坐久忘归去,闻琴思伯牙。
吴兴祚初次来到三巴堂即天主教堂,听到琴声美妙动人,令人留连忘返。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谈到风琴的音乐效果:“水乐教成小凤凰,风琴弹出红鹦鹉”。水乐、风琴奏乐效果都很优美,这也可看出作者也是欣赏西乐的。
另一位肯定、接受西洋音乐的是赵翼,他在缅怀了华夏音律开辟的传说后,以为西洋音乐自创一格,亦为可喜之事:
元声始审定,万古仰创获。迢迢裨海外。何由来取创?伶伦与后夔,姓名且未识。
音岂师旷传,谱非制氏得。始知天下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
赵翼的思想看似朴实无华,但当时在乾隆盛世时期,承认外人同样可以创新,天下处处自有其传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像赵翼那样对西洋音乐持正论的文人不多,多数文人只是赞叹西乐奇技,而以“夷”相蔑称,认为难以与华夏相提并论。
香山人士蔡显原在澳门听西洋乐曲时,就是这样评论西乐:
却嫌浮滥荡心魄,云和古制淳漓分。自来夷乐偏气胜。非邪则暴稀雅驯。
铁角金笳既亢戾,此尤溺志昏精神。明堂清庙正声在,宫自为君商为臣。
中土弦歌尚雅乐,勿使奇技淫吾民。
他初次欣赏西洋音乐,即联想到了这种与中土雅乐相对立的“奇技”会贻害黎民,恐怕他这番议论也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是有感而发。与蔡显原同样感想的还有在北京当官的金?等,他们认为西洋音乐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不可登大雅之堂,进一步强调了华夷之辨,成为落日辉煌下心态日趋保守的真实反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清前期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两种对待西洋音乐的态度。第一,纯娱乐性的欣赏和对奇技的赞赏,承认外来音乐的可取之处。第二,相当部分文人蔑视西乐,以华夏雅乐自居,视西乐为贻害黎民、祸乱国家。这两种对外来事物既好奇而又排斥的态度,使得诗人们往往以固有的思维来解释“新”的事物。
一定意识是一定历史存在的反映。清前期文人思维的双重性,正是在对待外来事物时矛盾心理的体现。本文所摘取的文人诗词多半是康乾盛世中后期所创,帝国落日的余辉仍足以支撑自大的心理姿态,此时的文人尚且还能平正地看待西乐,褒器具之精制。迨至嘉庆、道光时期,文人对西乐的态度与西方迅速崛起的势力相联系,多数诗人在评价西洋音乐时,将演奏的乐器与乐曲的内涵割裂开来,娱乐耳目的音乐俨然被视作是西方威胁的象征。心态已有盛世的接受、开放转变为保守、封闭。足见清代已开始走向衰落,但对于来自海洋的威胁,清人隐约之间却早有警惕之心。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