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金庸大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人都爱金庸大侠 1950年11月,金庸在《大公报》发表的几篇关于法律的论文,引起国际法专家梅汝?的注意,推荐他到外交部工作。一直想当外交官的他满怀希望地北上赴职,却很快因为生活不习惯,离开外交部返回香港。   从武侠立报到政治办报   金庸的武侠写作生涯始于1955年,到1972年封笔的17年间,他创作了《书剑恩仇录》 《碧血剑》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雪山飞狐》 《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连城诀》 《天龙八部》 《侠客行》 《笑傲江湖》 《越女剑》 《鹿鼎记》等15部武侠小说。又经过10年潜心修改,于1981年完成了所有小说的修订。这些著作是金庸在华人世界最负盛名的成就,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然而金庸毕生的职业仍是一位报人。他在传媒界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如今在香港最具声望的报纸之一的《明报》。1959年,金庸与他的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当时还只是一张对开小报。创办初期,《明报》的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传说有一段时间金庸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据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著名小说家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前3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分别连载于《新晚报》和《香港商报》,广受欢迎。他的好友、画家董培新回忆,《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连载时,编辑不用看也知道一个错别字都没有。因为金庸的稿子一到,20多名排版工都争相传看,等于义务校对了20多遍。   在《明报》创刊号上,金庸开始连载《神雕侠侣》。随着小说情节渐入佳境,读者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董培新很多次去报社拜访金庸时,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金庸伏案奋笔疾书,写满半张纸就撕下来,交给等候在桌旁的工人去排版,再埋下头去接着写下半张。而报社外,《明报》的广告客户都在翘首以盼,他们根本等不及报纸印刷,想出了报样就拿来先睹为快。读者更是每天都早早地去报摊上排队,等着《明报》开卖。《明报》就这样站稳了脚跟。   以武侠小说起家的《明报》最初的风格被定位于“声色犬马”,直到1962年才彻底改变,成为一份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   “文革”期间,内地“武斗”如火如荼,香港也在1967年爆发“六七暴动”。《明报》反对“极左”,金庸于是成了“汉奸”“走狗”“豺狼镛”。后来,“武斗”发展成暗杀,金庸位列一个5人暗杀名单的第二位,位列第一的电台播音员林彬,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往车里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了。见此情形,金庸只好远赴瑞士避难。   由于贴近政治,金庸在多年的《明报》社评里,谈到过中国的许多领导人。在他眼里,邓小平就是郭靖式的民族英雄。他说:“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而邓小平也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托人从香港带回了金庸小说,很可能是内地最早的金庸小说读者之一。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金庸,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又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1985年,金庸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次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他宣布辞去该职务,并卸任《明报》社长。1993年,金庸卸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次年辞去名誉主席职务,正式退出《明报》事业。1995年,金庸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7年香港回归后,金庸功成身退,不再过问政治。   与老友的半世纪交情   金庸笔下的大侠,多是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重情重义之辈,而金庸本人也喜欢广交朋友。其中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与他可谓“以画相交”,他就是著名画家董培新。在董培新眼中,金庸实在别有一番趣味。   董培新第一次听说金庸时,只有15岁。“那时刚从广东移居香港,常听广播,听的是当时红遍香港的《书剑恩仇录》。我一听立马就被迷住了,哪天要是没听到就茶不思饭不想。但广播每天就播一点儿,很不过瘾,我就四处借金庸的书来看。”   1958年,董培新开始为《新报》的武侠小说画插图。次年《明报》创刊,金庸非常欣赏董培新的插图,便想把他“挖”过来。由于刚工作不久,“不好意思那么快走”,董培新婉拒了这次机会,但因此和金庸成了朋友。第一次去拜访金庸,见他“细长眼睛,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不笑的时候显得特别严肃”,董培新有点儿紧张;但金庸一开口,居然是“有空到我家去打牌”。   于是董培新成了金庸家的常客。“金庸先生本性极活泼,喜欢热闹,他每周都在家中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