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纲06《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作品赏析 问题探究 作品赏析》.docVIP

高二语文学纲06《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作品赏析 问题探究 作品赏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学纲06《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作品赏析 问题探究 作品赏析》

利辛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纲(六)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作品赏析 问题探究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第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第五、六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第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语言品味 一、关于本诗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每一句都没有着力锤炼的痕迹,但每一句都不显得单薄。开头两句只写世俗生活的场面,却使读者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第三、四句只用世人回村与诗人进山的对比,就显出诗人隐逸的志趣;第五、六句只写山路上所见所感,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同化;第七、八句只写隐居处的境况,就呈现出一幅高士隐居图。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眼前景物与诗人隐逸情趣融成一片。这就是“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把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是通体美,而并不是某一部位特别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靠“浓饰盛妆”。 二、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745)写的。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京。于是他寄情于求仙访道,然而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 这首诗的开头几句,写入梦的缘由。极言隐于云霓明灭之中的天姥山的高大,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进入了梦境。诗人在镜湖上空飞行,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越过镜湖,明月一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当年谢公踏过的石径,一直上了高山之巅。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一步步加浓。这时,诗人在山顶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到天鸡在空中啼叫。然而,本来天是黎明,骤然黑下来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顶都在发抖,连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紧接着,梦境一步步接近高潮,景象又是一变: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透明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照耀着金银楼阁。在诗人笔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大为不同,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前者衬托后者,在气势上形成一个波澜。最后,梦境达到高潮,仙人出场了。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凤为之驾车。可惜,好梦不长,心惊梦醒,梦中的一切顿时消失得干干净净。诗的结尾,由写梦转入抒情,点出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品味 一、关于这首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