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家关于历史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史家关于历史动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由 分封抑或郡县谈起 二、“时势”与“事理” 三、“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由 分封抑或郡县谈起 中国古代史学家和史学批评家对于历史变动原因的认识,大体上是循着两条相关的线索逐步发展的。一条线索是“天命”与“人事” 的关系,另一条 线索是“人意”与“时势”的关系。这两条线索在时间上很难截然划分开来,有时甚至是交互进行的;而且当人们不断地从“天命”的神秘羁绊下挣脱出来后,他们会更多地面临着“人意”和“时势”的困扰。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但是,此后仅仅十余年,秦朝就灭亡了。于是,秦朝的废分封、立郡县与秦朝的兴亡究竟有何关系,成为历代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长期讨论的重大历史问题。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是“圣人之意”、“先王法度”,秦朝违背圣人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另有一些人认为,分封制并不是什么圣人之意,它的废置同郡县制的确立,都是时势使然;秦朝的速亡有别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这两种认识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聚讼不休,到北宋时人们还在热烈讨论,其余波则直至明清而未了,延续的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成为古代历史评论和史学批评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 三国时魏人曹冏撰《六代论》,总结夏、殷、周、秦、汉、魏六代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夏、殷、周三代“历世数十”,根本原因在于分封制:“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他甚至把春秋时期齐桓、晋文 的霸业都看作是“共治”、“共守”的表现。 曹冏认为,分封制是“先王”早已认识到的一种明智做法。 其后,西晋陆机撰《五等论》,论点和曹冏相似,认为:“先王知帝业至重,天下至旷。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于是立其封疆之典,财(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磐)石之固。”显然,他也是把所谓5等分封之制看作是“先王” 之意。 在曹冏、陆机眼中,“先王”或起于夏朝,或始自皇帝、唐尧,他们把分封制看得如此古老,无疑是出于臆测。 对于曹、陆二人的认识,后人有不同的评论。 唐人颜师古、刘秩大致上赞同这种认识;而魏征、李百药、杜佑、柳宗元则明确批评了这种看法。李百药和柳宗元分别写了题为《封建论》的专文,进行辩难。他们的所说的“封建”,即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 李百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批评曹、陆等“著述之家”在对待分封制上是“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淳”,恢复分封制无异于“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果真如此,则“纲纪紊乱,断可知焉”。李百药进而认为:“得失成败 ,各有由焉。”他引用“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况于人乎”的古训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是,李百药对“与时消息”尚未作出理论说明。 从史学批评来看,柳宗元的《封建论》则有更加浓厚的理论色彩。柳宗元从分封制的产生和沿袭去推究它产生的原因,从而涉及到人类初始的一些问题。从今天的认识来看,他的认识涉及到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物质动因。 柳宗元的《封建论》本来是为唐宪宗对藩镇用兵提供历史方面的说明的。它在历史理论和史学批评上的贡献,是提出了“势”这一历史哲学范畴作为“圣人之意”的对立面并用以说明历史变化的动因。柳宗元指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 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他从“生人”之初为着“自奉自卫”这个发展趋势,阐明“封建”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又以丰富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的实行,不仅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优越性。他以周、秦、汉、唐为例,认为周之亡“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所以“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代“有叛 将,而无叛州”,足见“郡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柳宗元依据历史事实反复论证:殷周时代的“封建”,并不是“圣人”事先制订的政治蓝图,而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他坚定地认为:“吾固曰:‘非圣人意也,势也。’”因此,怎么能够把郡县制的实行看作是违背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圣人之意”而加以反对呢! 自司马迁以下,不少史家都讲到过“势”,但真正赋予“势”以历史理论之明确涵义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它在历史评论和史学批评上的价值,可以用宋人苏轼的话作为概括:“昔人论‘封建’者,曹元首(曹冏)、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征、李百药、颜 师古,其后有刘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