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矿井毕业的设计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矿矿井毕业的设计论文

摘 要t/a新井设计。煤矿位于山省市交通便利采煤层为3、3煤层为主采煤层,其可采面积为1.16km2,平均倾角为,煤层平均厚为.8m。井田地质条件简单井田工业储量为Mt,矿井可采储量。矿井服务年限为a,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5.05m3/h,最大涌水量为10m3/h。矿井瓦斯涌出量较,为瓦斯矿井。 井田为双开拓。矿井年工作日为30d,工作制度为“四六”制。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安全10.矿井技术经济指标。 目 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 1 - 1.1矿区概述 - 1 -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 1.1.2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 2 1.1.3河流及水系 2 1.1.4矿区自然地震 3 1.1.5矿井四邻关系 3 1.2井田地质特征 4 1.2.1井田地形地势 4 1.2.2井田地层概述 4 1.2.3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7 1.2.4区域构造 9 1.2.5矿井构造 10 1.2.6地层产状及主要褶曲 10 1.2.7断层 - 11 - 1.2.8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0 1.2.9矿井充水条件 20 1.2.10矿井涌水量预算 21 1.3煤层特征 22 1.3.1含煤性 22 1.3.2可采煤层特征 23 1.3.3煤质特征 25 1.3.4煤的工业分类 27 1.3.5煤的工业用途 28 1.3.6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 29 1.3.7地温和地压 31 1.3.8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3 1.3.9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4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36 2.1井田境界 36 2.1.1井田范围确定原则 36 2.1.2井田范围 37 2.1.3井田可采面积 37 2.1.4井田界限 37 2.2矿井工业储量 38 2.2.1储量计算基础 38 2.2.2煤层可采厚度 38 2.2.3工业储量计算 39 2.3矿井可采储量 39 2.3.1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39 2.3.2各种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40 2.3.3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43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4 3.1矿井工作制度 44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4 3.2.1确定依据 44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45 3.2.3矿井服务年限 45 3.2.4井型校核 45 4 井田开拓 48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48 4.1.1井筒形式、数目、位置的确定 49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形状及面积确定 51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带区划分 51 4.1.4开拓方案提出 51 4.1.5开拓方案比较 53 4.2矿井基本巷道 61 4.2.1井筒 61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 66 4.2.3主要开拓巷道 67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73 5.1煤层地质特征 73 5.1.1带区位置 73 5.1.2带区煤质特征 73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 73 5.1.4水文地质 74 5.1.5地质构造 74 5.1.6地表情况 74 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4 5.2.1确定采、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的原则 74 5.2.2带区巷道准备方式的确定 75 5.2.3带区巷道布置 76 5.2.4带区生产系统 77 5.2.5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78 5.2.6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80 5.3带区车场选型 83 5.3.1带区车场的形式和线路布置 83 5.3.2带区主要硐室 85 6 采煤方法 87 6.1采煤工艺方式 87 6.1.1采煤工艺方式确定原则 87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87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90 6.1.4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及设备 91 6.1.5回采工作面割煤工艺 92 6.1.6回采工作面运煤方式及设备 93 6.1.7工作面支护方式及设备 97 6.1.8支架工作阻力、支护强度、采空区处理、控顶设计、工作面设备布置、移架及推溜方式 99 6.1.9端头支护、超前支护及设备 101 6.1.10采煤工艺过程 102 6.1.11各工艺流程注意事项 105 6.1.12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108 6.1.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2 6.2回采巷道布置 115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115 6.2.2回采巷道参数 115 7 井下运输 121 7.1概述 121 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121 7.1.2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121 7.1.3各环节运输方式 122 7.1.4矿井运输系统 123 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124 7.2.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