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docVIP

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仙湖。而如今,它却变成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禁区。这里就是罗布泊。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看着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曾经的罗布泊: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消逝时间: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的恶果: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2、作者是怎样写成本文的?表达怎样的观点?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三、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文章形象生动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对比手法:集中表现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拟人手法: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排比手法: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注重想象描绘: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 3、体会抒情性,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⑵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明确: ⑴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结束语: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