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初唐诗人陈子昂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声色与性情的统一;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提倡复古,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提成三代两汉的古文,在其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文与道的离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此外,道家、佛学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的渗透进来。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试图打破按朝代分期的框架,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其阶段性(九个方面:创作主体;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思潮 ;接受对象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传媒; 主体,读者)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二、概述:(一)上古期 总:各种文学体裁的孕育;思想基础的孕育;(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奠定文学的基本格局(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收对象,传播媒介为文字),直到宋出现市民文学。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散文),诗乐舞结合。2、第二段秦汉文学。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汉代文学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以新姿态新活力酝酿出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将魏晋作为新开端划分依据(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在这个时期具备且成熟):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开始并完成;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诗、词、曲鼎盛;在唐宋元达到高峰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