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朗读训练如何超越技巧层面
朗读训练如何超越技巧层面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并非只是清晰、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而是要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读。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半多的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足以说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各种文本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然而当今的语文课堂,朗读训练过分侧重于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经常提示学生诸如“美美地读”、“读出气愤”、“读得慢一些”等,这样从表面上看,似乎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但静下心来一想,却又觉得这其中似乎多了一些机械和生硬,少了一些生机与活力,甚至有做作之感。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固定的朗读模式:遇到“快”字就快读,遇到“慢”字就慢读……再加上简单的轻重变化。这样千篇一律地朗读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学生不深入理解课文,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
那么,朗读训练如何超越技巧层面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范读与激情兼顾,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憾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让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丰富敏锐的感受力。
请看《卧薪尝胆》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看看你能从中听出些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啊”,很吃惊。
师: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啊?”读出惊讶。
师:自已体会一下,怎么读?
生:应该读“啊”,读出惊讶。
师:这句话怎么读?
(生读,不紧不慢)。
师:为什么会读得这么不紧不慢。
(生读,越来越快)。
生:为什么读得越来越快?
生:他越来越惊讶。
师:我也想读。(师范读)
师:你好像看到筏子怎么样?
生:筏子一会现、一会隐。
生:筏子被冲得艄公都快把握不住。
生:筏子一会儿冲上浪峰,一会儿甩下峰谷。
师: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来激动地读一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由于教师的鼓励和启发,学生对“啊”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吃惊、惊讶、不紧不慢、越来越快。面对不同的答案孙老师并没有强求一律,而是通过耐心点拨和激情范读引发学生思考,最终使学生体验到作者惊讶的心情,从而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学生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从“固定意义”中解放了出来,从多元视角解读了文本。
总之,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是有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鲜活的感受、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使朗读成为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参考文献:
《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孙双金
《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折射光芒》邓 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