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语文论:语文课堂看“三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语文课堂看“三效”

语文课堂看“三效”   教育教学的研究好似大钟摆,永远存在着“钟摆现象”,它总是一阶段向左、后一阶段又向右,前几年一味强调工具性,而今又出现了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觉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还要“见效”,碰到问题还得有“疗效”,寻找课堂教学的平衡点,我们要做的很多。 一提问设计的有效,语言与精神共生共长。 阅读可以分为自觉阅读和自在阅读。自在阅读是享受的过程。所有的孩子可以在这种状态下来看,他们是在享受。 自觉的阅读,不仅仅是在享受,也在探索、思索,甚至结合自己职业需要功利地积累一些。很显然,自觉阅读就需要对文学背景、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的社会土壤、文学的表达风格等等有所研究,这是我们阅读的方式,而不是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教师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引入自觉阅读的状态下来。我们的课堂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就与学生的阅读状态密切相关,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老师常常问孩子们:你对哪段印象最深啊?哪里最让你感动?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这是我们语文课长久以来的“标志性问题”,老师总是试图在一堂课结束后,总结点出什么来,不来个类似的小结,提炼一下中心,总觉得课文没讲完似的。于是,学生心领神会,回想这课老师明示、暗示、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讲出几句虚情假意的语言,迎合老师心中的标准,老师心满意足地宣布下课。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一篇作品给你的震动,往往来自于整部作品,肢解作品,这不是文学的阅读方法。文学作品是完整的,诗意也应该是完整的。当阅读伤感或是情真意切的文学作品时,学生默然了,整个课堂沉寂下来了,孩子读出来了这层意思,还非得要把感动说出来吗?就让这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化作纯净的泪水,难道不可以吗? 【案例】一位老师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读《獾的礼物》这个故事。老师一页一页读故事,孩子们看画面。 1、当老师读到:“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时,老师和孩子们交流:獾去了哪里?他还会不会回来? 学生:獾去了隧道的另一头。 学生:(哽咽)獾死了,他不会回来了。 学生:獾去天堂了。 2、师:“獾总是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出现。现在他不在了,动物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獾说过希望他们别难过,但这真的很难。” 你想獾吗?你希望他回来吗? 生:想,希望他回来。 生:他那么善良,我们都很想他。 3、师:“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他想要谢谢獾送给他的离别礼物。” 谢谢,谢谢獾的什么呀?你觉得獾的礼物是什么呀? 生:谢谢獾送给每个人的礼物。 生:獾教会了小动物们分享快乐。 4、师:孩子们,故事读完啦!以后你还会不会再去看这本书呢?为什么? 生:我还会去看的,因为獾让我会哭,会笑。 师:怎么会哭又会笑呢? 生:因为獾离开我们了,我很伤心,但想起它在我的心里,我又觉得獾没有离开我。 …… 没有一个问题游离于情境之外,孩子们仿佛是坐在老师的大腿上,静静地聆听这个美好而又伤感的童话,时而和老师娓娓地交谈。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正是这种生命的涌动让他们的话语句句发自内心,简单真挚,丝毫没有娇柔做作。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独特气质,有效的提问设计,不应该为“工具性”把提问变成老师的工具,只有符合教学情境和孩子的阅读心境的问题,才能使语言与精神共生共长。 二、教学过程的见效,学习与致用相得益彰。 【案例】《古今贤文》教学片断 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想想有哪些句子听过、看过、甚至说过或写过的。 然后师生共同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给学生一张活页纸,充分利用它,选择课文中的一两句适合他的话,送给你的朋友。 把收到的真心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写赠言,绝不是老师的首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学毕业也开始流行起写毕业留念册来了,孩子们互相留言、传阅,乐此不疲。把语文课堂变成写毕业赠言的舞台,还真不多见,不仅可以写,还可以读,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当面勉励,那份溢于言表的惊喜,那份发自肺腑的真诚,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有多么地喜欢。 古人学习语文恐怕就更有趣多了,游览名胜,触景生情会吟诗感慨;朋友离别,会写诗相赠;中秋端午,清明除夕,可以吟诗作对;元宵佳节,还能赏花灯,猜灯谜……砚台、瓷器、紫砂、招牌店名,乃至墓碑,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许多老师也早就有类似的设计。如教学《九寨沟》时,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句写成导游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