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带给的启示
- PAGE 41 -
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启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金坛市研训中心 周怡和
当代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家喻户晓,特别是教育者,但真正拜读过或领悟其真谛的并不多。就如我,书买来将近一年,却搁置到今年暑假才去研读。苏老从教师身边的小事着手,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而后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等,这些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都将起着实践指导意义。“书中自有黄金屋”,拜读此书获益非浅,他犹如一位智者,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遇到的烦恼;又如一位博学老人,当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苏老在书中告诉每位教师务必做到两点:一是爱每一位学生;二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爱每一位学生
爱与教育相影相随。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鲁迅先生亦言,“教育植根于爱”。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后进生”恐怕是所有教师都感到头疼和棘手的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困难,也显得更重要。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也因此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同伴的冷落和家长的责骂,以至他们厌学、怕学、甚至逃学。扪心自问,自己也曾与同行们一般为这些所谓 “无计可施”、“无可救药”的 “后进生”而烦恼、发怒,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绝望。然而“后进生”的出现是否是教育者教育教学不到位的体现呢?但分析“后进生”出现的原因,不难使我们会发现教师给予的爱太少,至少没有做到爱“每一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能力是不同的。对有的学生而言,“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些学生而言,“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由此我想到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分层教学、自主探究”,与苏老的观点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儿,我看到了可操作性的办法。
此外,用爱保护和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用最高倍数的放大镜去发现他们微不足道的“进步”与“优点”,并发自内心地去鼓励和赞扬他们,用爱让他们感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和睦、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让他们重塑自信,获得进取的动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如此这般,所谓的“后进生”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直以来,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各种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呢?我想这就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几小时来备课的不同效果吧。大师让我懂得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我们所教给学生的只是教科书里那点微不足道的最基础的知识,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能教出好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作到经常学习,努力克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爱好读书能够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人的“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思想不谋而合。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教育在腾飞,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时刻武装自己,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教师的需求。
莎士比亚说得好:“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此时此刻我不由的想起了曾读过的一首小诗:
书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书是一朵玫瑰,芳香浸染着你我的心田;
书是一场春雨,无声地润泽着我们的心房;
书是一剪寒梅,在凛冽的冬天绽出一个春的希望;
书是一丛野蔷薇,在旷野里自由自在地绽放;
书是一条轻灵的小溪,边走边唱把梦想延伸到无限的远方……
读书的人,心里踏实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金坛市研训中心 薛琴
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