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集体化时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初探-以柳林县梯田建设为中心考察.doc

集体化时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初探-以柳林县梯田建设为中心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集体化时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初探 ——以山西省柳林县梯田建设为中心的考察 郝平 (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太原 030006)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更是受到世人的关注。这其中的动力既有自然界本身的“沧海桑田”,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塑造。这样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土流失。作为存在于山区和丘陵区的一种渐进式灾害,其往往给当地社会造成许多无法估量的长期性损失,早已被视为人类所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腹地的山西省柳林县,其境内梁峁起伏,纵横交错,不仅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更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也正因如此,在整个集体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将水土保持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发展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战略任务,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保水、改天换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而不论是隶属于离石辖下的柳林公社,还是其之后的单独成县,这里的水土保持工作始终走在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最前沿。在这期间,又尤以梯田建设最为耀眼。相比于以贾家垣大坝为代表的打坝淤地,柳林的梯田建设直至建国后方才起步,但却在短短三十年间经历了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和宽幅梯田等诸多阶段,并涌现出了像贺昌、韩家峪这样的先进典型。梯田如何在百姓中被认识和推广,又经历了怎样的更新换代过程,梯田给集体化时代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怎样地影响,本文将集中对这些问题予以初步探讨。希冀在重温那段红色峥嵘岁月的同时,也能对今天的水保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梯田的建设及推广 “梯田,是指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波浪式或台阶式断面的农田。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养分,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再加培肥土壤,精耕细作,发展机耕和灌溉,以及其他农业措施,从而为丘陵区、山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梯田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此不难看出,修建梯田主要有两个作用:即保持水土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国,梯田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岭地区,其中尤以广西、云南居多。这些省份多丘陵而少平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当地农民构筑了梯田,用一道道的堤坝来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与之相比,陕北晋西黄土丘陵区的梯田建设起步要晚很多,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大面积推广,但对于降水量少、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而言,梯田不仅能够缓解和治理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同时其通过蓄水和改良土壤以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更为突出。据研究,梯田在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的山西离石,以及陕西延安和绥德三地的平均蓄水效益达83.2%,保土效益达83.9%,是治理坡耕地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梯田在整个晋西陕北发展迅速。仅柳林县一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到1980年时,该县共有梯田114338亩,约占总耕地面积577880亩的20%,已经成为了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梯田因其在水土保持治理中有着诸多的优势,故在柳林县发展迅速。但在此期间,其建设和推广却非一帆风顺,同时,老百姓对梯田也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接受的转变过程。 较之于丰富的治沟打坝经验,建国后的柳林县在梯田建设上可谓是一片空白。直至1954年8月,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中提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改变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习惯,提倡在山坡地耕地上广泛修建梯田,改变‘广种薄收’的粗放耕种方式。”随后的全省水土保持十五年远景规划中,针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其进一步强调:“要开展广泛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即在坡耕地上每隔一定距离自上而下等高培地埂,埂下取土,埂前蓄水淤泥,通过逐年加高培厚地埂,和耕地时向下翻土,使之渐成梯田。”在此背景下,离山县组织全县379个农业社的社长、生产队长、技术人员共381员,专程赴当时已经是全省水土保持模范的阳高县大泉山进行学习,其中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山坡地带修造梯田。当时所属离山县的柳林地区亦开始了最早的梯田探索,王家沟水保站成为了这期间的试点之一。根据地势和坡度的不同,当地将修筑梯田分成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次修成,一种是逐年修成。六度以下的坡地,由于 图1 坡式梯田示意图 高差较少且费工不大,在当时合作社的条件下,可以一次性地修成。而针对六度到二十五度的耕地,则需采用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按等高线分段挖水平沟,培地埂,平整田面,再结合耕地和自然冲淤,逐年地加高培埂,以逐步修成三到五度的坡式梯田。(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这种坡式梯田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只有地埂以及地埂与坡面间形成的一个拦泥蓄水的狭小区域。其原理就是“在山坡地上沿等高线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