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凤之鸣大学师生关系诉求与应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梧凤之鸣大学师生关系诉求与应然

梧凤之鸣大学师生关系诉求与应然   摘要:梧凤之鸣是大学师生关系的本真写照。但是,目前大学存在科技理性使师生陷于教化、制度控制使师生缺失自我、孤独对话使师生走向疏离等症结,让梧凤相离,师生渐行渐远。回顾大学师生融融的片段,师生关系实质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民主与平等、关心与理解。因而,诉求大学师生关系有赖于感性的维护、自由的发展、理解的对话的确立。   关键词:大学;师生关系;对话;理解;平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4-0107-06   收稿日期:2012-02-19   作者简介:陈联(1967—),重庆人,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梧与凤相遇是大自然的生命奇缘,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在大学的讲坛上、实验室里、林荫道上、绿草坪边,如果常常看到学生与其师同行于其间,时坐时行,时谈时笑,时惑时明,“师生老幼,休戚相关,苦乐与共”,那该是多么美丽、优雅、动人的一道校园风景线!正如《诗?大雅?卷阿》所描述的:“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诗郑笺云:“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1]在大学这一圣神的殿堂里,师生就应如“梧凤之鸣”般温暖、“诗意的栖息”般美好。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反思与感叹:师生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同一个优美的校园,曾经相约相携的美丽风景怎么就变成了今天师生之间的相互背离?症结到底在哪里?   一、梧凤远离:大学师生关系异化的现实迷茫   梧凤之喻师生,重在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自然之道。梧桐和凤凰生生息息常在一起,同为华丽,同为高贵,同为品性。人们赋予它人性化的寓意不正是我们所寄予的师生相处之道吗?然而,现行的大学教育却迷失在科技理性、制度控制、孤独对话的异化氛围中,教育“照料人心魄”、关注人生的使命越来越趋于黯淡,使得梧枯凤离,渐渐失掉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德性。   第一,科技理性使师生陷于教化。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人们随同教育家经历了“何以为生”知识与本领的掌握到“为何而生”人性的思考与追问的过程。但是,“何以为生”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教育家的觉悟而终止,反而越演越烈。著名学者A.J.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在谈论教育时满怀忧虑地指出:“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经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2]大学教育正日益走向迷途,对“生计”的巨大关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话语主题,职业技能教育成了教育的最重要任务。这种倾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当其成为一种唯一性的教育价值观时,则会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人就会成为“技能的填充物”。于是,教师匆忙地行走在课本之中,灌输着所谓有用的“知识”;学生盲目穿梭于课堂之中,囫囵地记忆着所谓实用的“知识”。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正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身份按“客户”的要求把学生加工成为标准的产品,几乎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成为单向的“授业”——知识授受过程,而忘却了“传道”——引导人生的责任。而学生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主动性被忽视,成为教师的附庸物。教育所具有的生命的激情和欢乐的意义就在机械的、封闭的摆布中消失殆尽。以“知识范型”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呈单一性、控制性,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教育活动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爱的活动——而是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教化过程。难道师生之间唯一的价值体现就是知识的授受吗?知识就是全部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学问是指德行,好学深思也好,文采过人也好,才思敏捷也好,那些都是枝叶,而学问的根本是品德与行持。”[3]其实,一位好的教师不会只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会把一种精神力量传送给学生,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问题;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选择成为一位教主,而是带着意志与勇气,协助学生找回那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教育的世界仅仅是一个科学探讨和技术处理的对象性存在,作为本体存在与价值主体的人已经不复存在的话,教育就会在单面的社会适应中迷失自身的品格和魅力。   第二,制度控制使师生缺失自我。大学管理制度的形式化、功利化、权威化取向扼杀了大学人的学术生命。教师在“量化绩效评价标准”制度中,几乎都忙于各种考核、评奖、争项目、夺排名、评估,即或擅长上课、热爱上课的教师,由于上课没有量化的标准,他们也只能按照既定的“量化标准”来要求自己,上课自然被视为一种“副业”。而学生在这细致而繁琐的形式化制度的“箍圈”中,疲于应对各种考试,应对所谓的技能培训,以获取学分和各类证书,手捧五花八门证书的学生,仍然对未来的人生一脸茫然。毫不夸张地说,在统一精确的制度规定面前,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