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司马迁笔下郭解形
浅析司马迁笔下郭解形
【摘要】 郭解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一个具有斑斓光彩的人物,与其说郭解是一个单纯的人物形象,不如说他是司马迁卓越史学观的体现。因此,解读郭解形象对理解《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价值和司马迁的史学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郭解形象;《游侠列传》;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9 【文献标识码】 A
《游侠列传》是《史记》的名篇,明代王世贞评价它:“其文精严而工笃,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布衣之侠形象,汉武帝年间的郭解是其中着墨最多、寄予最深的人物,但历来颇多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游侠列传》中郭解形象的分析,解读司马迁笔下的郭解及《游侠列传》的深层意蕴。
一、郭解其人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第一,郭解的外貌短小,再联系后文的“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可知,司马迁是亲见过郭解的,司马迁以史笔来记述同时代的人物,由此可以推断他在《游侠列传》中关于郭解事迹生平的记述大多是可信的。第二,“精悍”,即精锐强勇(《现代汉语大词典》),是形容郭解的性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下文竟又出现了类似的描写:“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后世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泷川曰:“《汉书》无‘郭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十四字。”;中井曰:“‘解为人短小不饮酒’是复出,误写耳。‘出未尝有骑’句,当在前文‘不敢乘‘上’。”(《会注考证》)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今人无从得知,但就目前的文本来分析,我认为,这十四个字意义非凡。
须知“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的描写是有背景和前提的,即“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司马迁并未写郭解如何与关中贤豪宴饮平生,快意恩仇,而是笔锋一转“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与前文的“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相比,此处只是去掉了“精悍”,而加入了“出未尝有骑”。如此重复的文笔出现在同一篇传记的同一个人物身上,难道真的是误笔吗?如果不是,那么司马迁的用意何在?我认为,这正是太史公的微言大义,妙绝之处。须知此时的郭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恩仇,“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的少年郎了,现在的他可以让“卫将军为言”,皇帝亲自下令徙家,又“诸公送者出千余万”,现在的郭解已是名动天下。岁月的摧残,生活的磨砺,让他褪去了属于少年的青涩,将锋芒毕露的“精悍”转而沉淀成一种更智慧的沉稳。“出未尝有骑”,其“修行砥名”“廉絜退让”,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曲笔”,将郭解的泱泱大侠之风展现在读者面前,千百年后,犹见其人。
二、郭解其德
关于郭解的品格,历来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他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明代胡广在《性理大全书》中谈道:“郭解以匹夫而夺人主死生之权,且圣人之作五刑,固有轻重,今一言不中意而立杀之,此何理也?考其唱此悖乱之风,解实为之魁。”他认为郭解的行为其实是在鼓励犯法,宣扬暴力,是对生命的漠视,其罪证就是“(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及“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这几句描写。纵观整个《郭解传》,无论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序中对游侠的直接赞颂,还是后文中记述的郭解处理姊子之死,对待独箕踞视之人,调解相仇者而不居功等几件事,都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对郭解高尚品格的欣赏。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如此写?他为何要将郭解塑造成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与司马迁秉承的史家“实录”精神有关。司马迁著《史记》王侯将相皆录入笔下,他用孔子作《春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因为这份历史责任感,故司马迁能做到“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在他笔下,极少有能称为完美的人物,郭解亦然。
其次,意在与下文“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做对比。至于年长之后“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确是说郭解“阴贼”的个性没错,但是他年长时的“卒发于睚眦如故云”与其少时的“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相比较,个性的改善一目了然。“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亦为下文写郭解之死埋下了伏笔。
第三,郭解少时的行为并不单纯是个性使然,还具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清楚地指出:“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