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课件

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 急诊科 黄祖敏 第十五节 瘫 痪 一、概述 瘫痪(paralysis)是指随意运动的功能减弱或丧失。由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本身病变所致。 临床对瘫痪的分类: ①按瘫痪程度分类:轻瘫(不全麻痹)和全瘫(完全麻痹); ②按瘫痪部位分类:单瘫(某一个肢体瘫痪)、偏瘫、截瘫(双下肢瘫痪)和四肢瘫(两侧肢体完全瘫痪); ③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分类: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和肌病性瘫痪 。 ④功能性瘫痪(癔症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受损的结果。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神经细胞,其神经纤维经过大脑皮质下的白质、内囊、脑干,大部纤维在延髓下端交叉进人对侧的脊髓侧索,终于脊髓各节的前角细胞。锥体束任何一段受损都可以产生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可出现病理反射,肌肉萎缩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起于脊髓前角或颅神经运动核,到达随意肌。下运动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受损都会发生瘫痪,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为: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有肌肉萎缩。 肌病性瘫痪是指神经肌肉接头处及随意肌本身的病变所致的运动障碍。临床上肌病性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很相似,但前者通常呈对称性分布,一般无感觉障碍,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有些神经科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增强妨碍肢体活动,或小脑损害病人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等也可能被认为“瘫痪”。 癔症性瘫痪的病人特点: ①病人多为年青女性,有癔症性格(高度情感性,不稳定而脆弱,好表现自己),以往有类似病征; ②瘫痪发生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 ③瘫痪形式多种多样,程度变化不定; ④暗示性强,瘫痪可因暗示加重或减轻。 (二)体格检查 下例几种常见伴随症状及体征,提示其病变部位和多见的疾病。 瘫痪伴病理反射,可能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瘫痪伴明显肌肉萎缩,可能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或肌病。 截瘫伴病变部位以下有深、浅感觉障碍、便失禁,提示脊髓损害为横贯性;如这种横贯性损害发生突然,有发热、感冒等前驱症状,则提示急性脊髓炎。 上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暗示病变位于脊髓的颈段,。 中枢性偏瘫的同侧伴有中枢性颅神经瘫,其病灶在内囊或内囊以上,若中年以上病人发生急性偏瘫伴意识障碍,常为急性脑血管病。 单瘫或某组肌肉的瘫痪,其病变在脊髓的前角,发病初有剧烈的神经根性疼痛,合并颅神经损害者,以格林一巴利(Guillain一Barre)综合征可能性较大。 突发性四肢瘫痪、远端明显,病前1—2天曾有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着凉、过劳病史,则提示周期性麻痹。 上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或咀嚼无力及吞咽困难,晨起轻、下午重,则提示重症肌无力。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检查常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提供某些瘫痪的病因资料。 2.血清酶(肌酸磷酸激酶)测定、病变肌肉活检等,对肌病性瘫痪有重要意义。 3.血清钾测定 在疑似肌病性瘫痪病人中,若血清钾降低,应考虑周期性麻痹。 4.肌电图 对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肌病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有参考价值。 5. CT . MRI 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首选检查手段,可明确颅内、脊髓内占位性病变或缺血变性等病变。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对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瘫痪进行DSA或MRA检查。 三、急诊处理 (一)病因治疗 瘫痪病人中绝大多数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其病因可能有感染性(细菌或病毒等)、脑血管病(出血性或缺血性)、颅内肿瘤、中毒及代谢疾病等,可针对病因给予药物、介人或手术治疗。 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用: ①20%甘露醇250m1, 20~30分钟滴注,2~3次/d; ②10%甘油果糖250~500ml, 1~2次/d,该药起效慢,作用时间长,无反跳现象。 2.控制高血压 脑出血病人收缩压超过200mmHg (ImmHg=0.133Kpa)时,应用药降低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50一160/90一100mmHg(WHY?)为宜。 3.止血药应用 出血性脑血管病并消化道出血、凝血障碍时,可应用止血药,如6一氨基己酸(EACA)等。 4.一般处理 使危重病人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予以心电、血压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 5.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 对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应用钙阻滞剂尼莫地平20~40mg 3次/d 口服。 第十六节发热 一、概述 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病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