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定位.docVIP

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定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定位

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定位 【摘要】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教学案例,对多媒体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做了重新定位。【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案例 定位【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上课使用的一种普遍工具——职业学校尤为普遍,更是一种技能时尚。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又得到了强化。但随着而来的是社会的争论,有专家认为:多媒体让学生思维退化、探索能力降低;有专家认为: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的更加形象、丰富的课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新教师高举多媒体教学的大旗,认为语文教学离开多媒体简直就是落后;而也有老教师认为“一根粉笔打天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时。到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利弊在哪里?笔者认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学空间的延伸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课必课件,课必多媒体,尤其在年轻教师中表现更突出。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给配上了精美的画面,一边是月光普照,一边是寒霜满地。我们想教会学生想象与联想,却又亲手堵塞了学生灵活的想象空间,这就得不偿失了。媒体的视听冲击固然形象直观,但是远没有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广阔、鲜活和历久弥新的形象效果,媒体填补的艺术空白是单一的,而文字给人的享受而填补的艺术空白是丰富多元的。所谓过犹不及,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其实是走进了误区。因此如何把握一个“度”,该用的时候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两个小例子。例一:苏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选了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的《六国论》,作者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笔者在教学的过??中发现,教材中对于文章的几点注释有不尽不详不确之处,但并没有给学生明确指出,而是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询古籍资料,来找出实证,来论证文中注释的正误。以下是笔者和同学共同的结论:第一处:“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90注释⑥: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说文》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例如①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②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③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书上注释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得”用作形容词的也很多,例如:①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②起竹垞于今日,未知以吾言为得当否?——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四;③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可是在这个句子中,如果得是形容词,后面就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第二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P89注释④: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互”的含义:互本来作名词。《说文》,象形。是一种绞绳用的工具。本义:绞绳用的工具;段玉裁注:“今绞绳者尚有此器。从竹,象形,谓其物象工字;中象人手推握也。”古代挂肉的木架。例如:①共其牛牲之互。——《周礼·牛人》。郑玄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②置互摆牲。——《文选·张衡·西京赋》,薛综注:“互,所以挂肉也。”后词性发生变化,作副词,交替、相互。例如:①胡笳互动。——李陵《答苏武书》。②以参互考日成。——《周礼·司会》。③長干延屬,飛甍舛互。——《左思·吳都賦》吕向 注:“飛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也。”引申为互相。书中这条注释本身前后矛盾。后面的单字解释把“互”看作“丧”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方式,是副词状语;而前面的句意理解却把“互”换成代词的“彼此”而当作了主语。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个句子来说都不可取。如果“互”是代词主语,就会既与原主语“六国”语意重复,又不得不增加“(都)”来串通本来应该有的句意。如果“互”是“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状语,那就会不合逻辑:“消灭”不可能是一种“交互”的行为,“此”已经把“彼”消灭了,“彼”怎么还可能再来消灭“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