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物作用机制及在药物性肝病中的应用20111018放疗科课件.ppt

保肝药物作用机制及在药物性肝病中的应用20111018放疗科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肝药物作用机制及在药物性肝病中的应用20111018放疗科课件

* 血浆脂蛋白的模型大小。 * 易善复适应症包括 急性或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昏迷 肝中毒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胆汁瘀积 * 剂型和包装 每粒易善复含228mg多烯磷脂酰胆碱,每板12粒,每盒2板,每盒24粒。 用法: 开始时每日三次,每次两粒(456mg)。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过1368mg(6粒胶囊)。 一段时间后,剂量可减至每日三次,每次一粒(228mg)维持剂量。 餐后用足够量的液体整粒吞服,不要咀嚼(推荐餐中服用便于消化)。 * 药物有两步,第一相氧化反应,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系统参与;第二相结合反应,有葡萄糖醛酶和谷胱甘肽参与 *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程度变化很大,一般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比较熟悉,包括急性肝炎型、肝内胆汁淤积型、急性脂肪肝型和混合型。临床上以肝损伤表现为主,伴有较多的肝外表现。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是服药后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试验持续异常或反复异常,伴肝脏组织学病变,超过6个月以上,可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这种慢性药物肝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血管病变、肝脏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等,临床上容易被忽视。 *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种类更多,除了用药史,临床上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无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肝炎、淤胆、脂肪肝和肿瘤等。 * 肝毒性是越来越此的关注的临床话题,肿瘤化疗药物的肝毒性比较明显,特别是联合用药的情况下。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主要原则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积极进行保肝治疗,包括其他肝病辅助治疗方法。易善复的主要成份是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已经证明对药物或毒素引起的肝损害有恨要的保护和修复效果,宜推荐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病人的肝损伤。 内容提要 常用保肝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五味子制剂 甘草甜素制剂 水飞蓟素类 解毒保肝药物 利胆保肝药物 必需磷脂类 其他保肝降酶药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 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临床表现多样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高水溶性代谢物 第一相反应(氧化) 第二相反应(结合) 脂溶性药物 水溶性代谢产物 P450细胞色素氧化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环氧化物水解酶 第三相反应 (排泄) 结合的产物,排泄到胆汁 通过运载体(MIP2;P糖蛋白)等 发病机理 药物 肝损害 直接损伤肝细胞 药物在肝内生物转化 肝毒性物质 非特异性肝毒素 特异体质性肝毒素 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0%) 急性肝炎型 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型 混合型 急性脂肪肝型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10%)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慢性肝内胆汁淤积 肝血管病变 肝脏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慢性指发病两次以上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类型判断 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比值 R 进行判断 肝细胞损伤型:ALT 2N 或 R 5 ,临床特征类似病毒性肝炎 胆汁淤积型:单纯ALP 2N 或R 2 ,又分为单纯性淤胆和淤胆性肝炎两种亚型 混合型:2 R 5 ,表现介于肝细胞性和淤胆性肝炎 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 确立的标准 急性药物性肝损临床调查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占90%) 肝细胞性占(51.8%~80.4%) 胆汁淤积性占(16.1%~26.5%) 混合型占(3.5%~25.93%) 急性脂肪肝型(无资料) 1、54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刘琴 吴亚云 程明亮 肝脏2007年lO月第l2卷第5期 2、药物性肝损害112 例临床分析 殷汉华 广东医学院学报 第23 卷第5 期2005 年10 月 3、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张涛,贾继东  《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第34卷第3期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 慢性肝实质损伤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磷脂蓄积症 慢性肝内胆汁淤积 慢性肝内胆汁淤积 硬化性胆管炎 肝血管病变 肝紫斑病 肝静脉血栓形成 肝小静脉闭塞症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肝肿瘤 良性腺瘤 恶性肿瘤 肝肉芽肿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依据 用药与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关系 除外其它原因 肝外症状 有意或无意再用药 所用药物有肝损害报告 2007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 组诊断标准(1) 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一般在5~90d内。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d,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伏期≤30d 有停药后迅速恢复: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丁峰值水平在8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d内下降 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 峰值水平在180天内下降≥ 5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