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大乌山上旗帜.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飘扬在大乌山上旗帜

飘扬在大乌山上旗帜   记者一行乘车从吉安市青原区出发,往东南方向行约90千米,路过公略亭,就到了青原区东固畲族自治乡。这里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透过车窗,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赫然可见。穿越乡镇街道,车子继续沿着蜿蜒而狭窄的山路向前行驶。   陪同采访的青原区教育局局长龙小蓉告诉记者,东固与吉水、永丰、泰和以及兴国四县交界,面积达243平方千米。海拔1 200多米的大乌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障耸立其间。记者此行的目的地龙家塘民族小学就在大乌山山腰上,海拔880米。虽然离东固乡只有18千米,但2008年前不通公路,乡民下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空手徒步往返一趟最快也要6个小时。龙家塘村现有450多人,都是清一色的畲族乡民。这里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乡民没有上过学。   为了改变畲乡文化落后的面貌,上世纪70年代,政府部门在龙家塘设立了一个教学点——龙家塘民族小学。可是由于环境艰苦,交通闭塞,派进去的教师待不到一年,便纷纷“溃退”,换教师就像走马灯一样。直到—个人的出现,才让这个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坚如磐石,平稳办学到了今天。   还没见到采访对象,龙局长就先给记者讲起一则故事:1980年8月底,眼看着开学的日期近了,但龙家塘村民族小学迟迟不见新教师接班。每年开学前几天,是老村长最忧心的时候,因为这里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学期换一个,走了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下一个。开学这天,学生们都来了,但老师仍然没到。像往常一样,老村长又在村口张望,远远地看见一个年轻人挑着担子朝学校方向走来。老村长喜出望外地匆匆迎上去,走近一看,哪是什么新老师,原来是本村的“秀才”陈祖芳。这年7月,陈祖芳高中毕业,还是个刚满16岁的小伙子。乡里新建了一个东固乌龙电站,每个村有一个推荐去那上班的指标,他是全村唯一的高中毕业生,所以村里就推荐了他。这不,挑上被褥,哼着小调的他正赶去电站上班呢!   见是陈祖芳,老村长失望不已,因为这不是他要等的人,但看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他失落的眼神马上又现出几分希望。   “祖芳,现在学校开学了,学生也来了,可新老师还没个指望。能不能请你先代几天课,等新老师??了你再去上班?”老村长问。   “我代课,行吗?”陈祖芳被问得有些懵了。   “行!村里就数你最有文化。再说,就是先代几天嘛,新老师来了你就走。”   陈祖芳还在犹豫着,却被老村长拽着到了学校。孩子们看见一个挑被子的人来了,都把他当新来的教师,抢着给他卸东西。拗不过老村长的“死磨烂缠”和孩子们的热情,陈祖芳放下担子,接过了教鞭。就这样,带着十几个孩子,在一栋破旧的教室里,他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课—代,不是几天,而是30多年!   建得起好学校,却建不起自家房   汽车继续在山岭间盘旋,虽然现在通了公路,但路况复杂,不是老司机断然不敢开车上山。时令已是深冬,但山上的树木依然葱郁,放眼望去,苍松翠竹,到处一片绿海。车子在连续几个180度大转弯后,爬上一个陡坡。“看到国旗了,到了!”坐在前排的记者说。   开门下车,呼呼的山风夹着阵阵寒意扑面而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山岭上迎风招展,飘在苍翠的大山深处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学校,记者见到了陈祖芳。可能是知道有人来访,陈祖芳特意穿了一身洁净的西装,但敞开的衣领却掩不住里面手织的粗毛衣。   采访的话题就从学校开始。陈祖芳告诉记者,龙家塘民族小学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只有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到了80年代,已是阴暗潮湿、墙壁开裂,屋顶四处见光。一到刮风下雨,风卷瓦片,雨浇教室。这时,他总是把学生暂时安排在附近村民家中,自己却冒雨登上屋顶捡漏维修,疏通水沟。为了安全起见,他还五次搬迁,自己掏钱租用民房上课。1989年,村委会决定把老校舍拆除改建。为了节省建校资金,陈祖芳利用休息时间,同年迈的父亲一起义务打土坯,捡石块,整地基。当时建这所学校,村里只出了2 000元,用于泥木匠的工钱,其余全是陈祖芳父子义务投工投劳的,为村里节约资金5 000余元。   2006年,区教育局和村委会共同努力,投入资金24万元,另择新址,兴建了一幢30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龙家塘地无三分平,现在的校址是挖山平地开拓出来的。对这个新学校,陈祖芳视如珍宝,十分爱护,一有闲暇就在房前屋后挖沟整地,栽花种树。2008年6月,由于长时间下雨,造成学校后面山体滑坡,他一个人利用休息时间,挑泥铲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清除淤泥和石块。   陈祖芳不仅为学校出力,还为改善学校办公条件贴钱。他的事迹被有关媒体报道后,一些爱心人士纷纷为他捐款。2007年4月,他将中国兰花网资助他的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款2 000元,全部用于学校购置油漆黑板和音响,以及接水管、建花坛。同年9月,他被评为吉安市边远地区教学点优秀教师,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