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莫言军旅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作家莫言军旅故事

大作家莫言军旅故事   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深蕴美意的散文——当然,这样的散文有时候也很酸涩很冲辣很“刺猬”——现在,这样一位当代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作家,首度开腔于他的军旅生涯了。拭目以待吧,看他怎么翻检这篇——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莫言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言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   一   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莫言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年,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他。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赶来劝架:“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救是救下来了,但终究,“中农”成分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考了三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名为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而且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两年匆匆而过。   二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全家人因此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来新单位,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经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要求。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发表了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也为莫言将来的发展画出了新的路线。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地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上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