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在北京中医界几番轮回
“针灸”在北京中医界几番轮回
旧时的北京虽是京师所在,但医药事业却很落后。家祖缙桂擅长中医儿科,父振启是同仁堂坐堂的皮科专家,故此笔者自幼对有关济世良医的故事耳闻目睹。以“针灸”而论,在旧京中医界曾历经几番轮回,清朝废止“针灸”的缘由至今是个谜。针灸亦不被正统儒医或堂医重视,而家传的乡医与游走的铃医却最擅“针灸”,治疗上颇有建树,技法上亦有精深绝技。但研究“针灸”的书籍却都是儒医们编修的,原因则是此类医生只是粗通文墨。
如今常用“针”而少用“灸”
针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与“灸”相互间可立可破。“针”是以各类针刺工具对穴位刺入或按压进行治疗,“务”则是以可燃烧物对穴位烤灼。通常多用艾绒或其他可燃药物。还有在针刺的同时用艾绒在针柄燃烧,致使穴位传热的治疗方法才是名副其实的“针灸”。
相传针灸治疗是上古伏羲氏发明,素有“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的说法。但彼时的“针”应是石制,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以骨、竹向金属针过渡。这是从“砭石”诊病的典故中流传下来的,这种以石当针刺激穴位始称“砭刺”。至于“灸法”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出现了,针与灸配合使用则是原始诊病发展的又一高度。
秦汉以来的古典医学著作中多有研究针灸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经络循行以及病候、腧穴、针灸方法等章节;在《灵枢》中对针灸的治疗方法有更具体的理论,称之为《针经》。
汉代《黄帝八十一难经》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较早记载针灸的理论古籍。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有许多针灸处方,以针灸和用药配合治疗。自此,针灸学便成为用药以外的最重要科目,理论典籍不断丰富,历代不断研究完善。以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作为标志,奠定了针灸学在医疗中的地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医学著作。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以大量篇幅介绍灸方九十九条,是研究灸法临床应用的法典。
唐代最重视针灸,出现诸多理论典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典。李世民还下旨叫甄权等医学名家们对前人的针灸典籍进行整理,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等都是有关针灸的理论书籍。唐代的太医设有针灸科,设“针博士1人,针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20人,针生20人”,把针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用药同等的境地。
五代以后,针灸学几乎是医生的必修课,辽、宋、金、元时期的太医院曾经分设“针”和“灸”两科。
宋代王惟一在经穴方面确立了354个,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个铜人供针灸穴位参考。
金代何若愚创立“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等都是有关针灸的高超针法,元代滑伯仁著有《十四经发挥》。
明代不但对前世针灸典籍整理研究著述丰富,在针刺手法方面也不断创新提高。以陈会著《神应经》、徐凤著《针灸大全》、高武著《针灸聚英》、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吴昆著《针方六集》、汪机著《针灸问对》、张介宾著《类经图翼》、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等书籍标志着此时针灸学的高度发展,而《针灸大成》则是对针灸学的所有文献总结。明代的针灸在北京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问,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其神秘的穴位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之一。
清朝是中医针灸的灾难时代
直至清乾隆年间,针灸科的发展相对平稳,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传承状况。当时的太医院设有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但到嘉庆二年(1797)有了变化,痘疹科与小方脉科合并,口齿科与咽喉科合并为口齿咽喉科,使数百年来的十一科减为九科。嘉庆六年(1801),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军旗绰班匠应差,使得正骨虽属医科却栖身养马衙门。道光二年(1822),将太医院针灸科裁撤,令针灸科永远停止。这就是直接导致针灸科在内廷以及官方消失的祸根,但是究竟为何要裁撤针灸科,还确定永远停止呢?至今让人琢磨不透。
据《太医院志》记载:“道光二年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这就是道光帝裁撤针灸科的原因,他是从来不知道针灸在治疗方面的优势?还是对针灸恐惧?目前,没有可靠资料来下定论。
但皇帝惧怕针灸并非始自道光,历朝历代君主都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三国时的华佗给曹操诊病用过针刺,疗效虽好,曹操终存疑虑,担忧被害,最终对华佗下了毒手。由此推及道光帝裁撤针灸科似也可理解。不过这道圣旨还是肯定了“针灸一法,由来已久”,是因“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才废止。这或许是害怕以针灸行刺,因为道光帝曾目睹嘉庆帝遇到的两回行刺,再加上他一向多疑。实际上皇室成员及高官显贵也大都恐惧针灸,至此针灸在北京中医界的地位一落千丈。
时值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阶段,随着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