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痉挛性截瘫课件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 简要病史 患者:女,44岁,以“双下肢无力8年,加重1年”为主诉来院。 8年前患者常于重体力活后次日起床时感双下肢乏力,站立行走可,不影响日常生活,双下肢无力症状持续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无力反复出现于干重体力活后。未诊治。8年内病情无明显加重。 1年前发现双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无体力劳动情况下起床时有腰痛、双下肢无力,下地不能站立,休息1分钟左右可减轻,但行走较慢、不稳。持续性小便急迫,控制困难。 患者无排便障碍、肢体麻木、视力下降、眼震、肌萎缩、癫痫、智力下降等。 简要病史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无外伤,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 入院查体:四肢肌肉无萎缩,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4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走“一”字不稳。足弓稍高。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入院相关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风湿免疫因子、肿瘤标记物、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异常。 脑脊液:外观无色清亮,压力160mmhg,常规、生化、细胞学、抗酸、墨汁染色、ADA、结明三项、病毒全套无异常。 相关辅助检查 (2012.07.20河南省人民医院) 四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时未见异常。四肢深感觉传导未见异常。 四肢运动诱发电位:双上肢皮层刺激潜伏时延长,脊髓刺激潜伏时正常,CMCT异常,双上肢MEP未见异常。双下肢锥体束传导异常。 四肢神经肌电图:未见异常。 相关辅助检查 (2012.07.19河南省人民医院) 颈胸腰椎MRI: 1.颈胸腰段轻度退变 2.胸髓萎缩 3.T4/5椎间盘突出,L5/S1椎间盘变性伴突出 4.T12 L2 L3椎体脂肪沉积 2012.05.2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2.05.2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3.07.19河南省人民医院 MRI平扫 2013.07.19河南省人民医院 MRI增强 2012.06.25新乡市人民医院 2012.06.25新乡市人民医院 诊断分析: 中年女性,病程8年,缓慢进行性进展的双下肢无力,蹲下后站起困难,走路不稳易跌。近1年出现小便急迫,控制困难,提示括约肌功能障碍。 查体: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下肢4级,四肢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足弓稍高。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脑MRI正常,胸髓MRI提示萎缩,诱发电位异常。 诊断分析: 尚未发现阳性家族史 基因分析结果?(病人不配合)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 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的综合征。 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隐性三种遗传方式。患病率为2/10万~10/10万。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病理生理 脊髓中的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以胸髓为重,脊髓小脑束、薄束也有不同程度病变,脊髓前角、基底节、小脑、脑干、视神经也可受累。 Paraplegin基因突变所致SPG7的患者的肌肉活检可发现有破碎红纤维。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2 病因 尚未明确。可能为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轴索的轴浆氧化代谢障碍所致。 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20个基因位点,按发现顺序命名为SPG1~SPG20.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4 临床表现 主要特点:多发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男性比女性略多,主要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 分型:单纯型 复杂型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4 临床表现 单纯型 较多见,仅有痉挛性截瘫。起病初期感到双下肢僵硬,走路易跌,上楼困难,体检可见下肢肌张力增高、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有病病理反射,多数患者有弓形足或者空凹足。随病情发展会出现锥体束征。多年后有些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复杂型 除上述痉挛性截瘫外,还有各种脊髓外损害的表现,如眼震、眼肌麻痹、中心性视网膜炎、肌萎缩、癫痫、智力低下等各种综合症。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辅助检查 脑脊液 蛋白可轻度升高。 诱发电位检查 运动诱发电位:消失或者CMCT延长,波幅降低。 体感诱发电位:约2/3患者波幅显著降低和峰潜伏期显著延长,约1/2患者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5 治疗及预后 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左旋多巴、巴氯芬、乙哌立松可减轻肌张力高的症状。预后不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