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昆虫物学特性.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昆虫物学特性

医学昆虫生态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第二节 影响昆虫的生态因子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二)昆虫获得、保持和失去水分的方式 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光对昆虫的影响 (一)昆虫对光的性质的反应 (二)昆虫对光强度的反应 (三)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 风对昆虫的影响 二、 土壤因子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作用特点的不同 食物因子 (一)昆虫的食性及食性专门化 (二)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的天敌 生物与生物的食物链关系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 :温度、湿度、光、风、雨等 土壤因子: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的理化性状等 生物因子 食物因子 :包括寄主的种类、生长发育的状况 天敌因子:包括捕食性及寄生性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的类型 非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一)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 1、发育起点温度 2、适温区 3、临界高温 一、气候因子 原生质结冰,组织破坏而死亡 致死低温区 -10 -20 -30? -40 ?代谢过程很慢,引起生理功能失调,死亡决定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 停育低温区 10 -9 发育速度较慢,繁殖力较低,或不能繁殖 低适温区 最低有效温度 19 10 ?死亡率最小,繁殖力最大,发育速度接近最快 最适温区 28 20 随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反而减慢 适宜温区 (有效温区) 最高有效温度 高适温区 39 30 死亡决定于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 停育高温区 部分蛋白质凝固,酶系统破坏,短时间造成死亡 致死高温区 60 50 40 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温区 温度(℃) 表1 昆虫对温度条件的适应范图 (二)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与有效积温法则 A、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个虫期或1个世代)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间的温度乘积理论上应为一个常数( K )。 K=NT K为积温常数,N为发育日数,T为温度。 B、昆虫必须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因此,式中的温度(T)应减去发育起点温度C。即 K=N(T-C) (一)湿度对昆虫影响的实质 1、影响成活率 2、影响生殖力 3、影响发育速度 湿度、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1、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 (1)最主要的途径是由食物中获得; (2)直接饮水; (3)充分利用有机物质在消化道分解时所产生的水分; (4)一些昆虫可以通过体壁直接吸收水分; (5)昆虫的卵可以通过卵壳吸收水分。 2、昆虫保持水分的方式 (1)增强体壁的不透水性; (2)增强直肠垫回收水分的作用,避免在排泄废物时大量失去水分; (3)关闭部分气门,减少呼吸失去水分; (4)寻找湿度适宜的环境条件。 3、昆虫排泄水分的方式 (1)在代谢废物时排泄水分; (2)蒸腾作用,通过体壁失去部分水分; (3)通过呼吸失去部分水分。 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起作用的。而昆虫对温、湿度的要求也是综合的,不同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幼虫的存活、成虫羽化、产卵及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下的生存情况差异十分明显。大地老虎卵在高温高湿和高温低湿下死亡率均大;温度20—30℃、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其生存均不利,而其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70%左右。 所以,我们在分析害虫消长规律时,不能单根据温度或相对湿度某一项指标,而要注意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作用,常采用温湿系数和气候图来表示 。 1、温湿系数 温度和湿度的比值 2、气候图 可根据1年或数年中各月温湿度,组合在座标纸上绘制。绘制时,以纵轴代表月平均温度,横轴代表月降雨量或平均相对湿度,找出各月的温湿度结合点,用线条按月顺序接连起来,即成气候图。 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波长不同,显示各种不同颜色。昆虫辨别不同波长光的能力和人的视觉不同。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800~400nm,依不同波长而分出不同颜色:红(800~700nm),橙(700~600nm),黄(609~550nm),绿(550~500nm)、蓝(500~460nm),紫(460~400nm)。大于800nm的红外光和小于400nm的紫外光,人眼均不可见。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一250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方面常用黑光灯(波长365nm)。还有一种蚜虫对600~550nm黄色光有反应,所以白天蚜虫活动飞翔时利用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