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述评
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述评
摘要:面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刺激,面孔识别一直以来都是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在面孔识别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综述了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文化差异,随后分析了面孔种族、面孔熟悉度对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影响。最后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模式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面孔识别眼动模式差异的原因和模式差异背后的功能差异,也需要更多关注动态面孔识别的眼动注视模式研究。
关键:面孔识别 注视模式 文化差异 异族面孔 面部表情
分类号:B842.1
面孔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交往中,面孔传递着十分丰富的信息。有时仅仅很快速地观察面孔,人们就能获得对方的性别、表情、种族、身份、年龄、吸引力和注意力的指向等多种信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刺激,面孔是视觉认知中最重要的刺激之一,而面孔识别也一直是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自从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们拥有的熟练的面孔识别技能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大量的相关研究开始探讨面孔识别问题。眼动技术能够在较自然的状态下记录个体外显注意,可以揭示多种不同的加工任务潜在的认知过程。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也逐渐在面孔识别领域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最近十多年面孔识别领域进行的眼动模式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面孔加工具有整体性加工的特点(Farah,Wilson,Drain,Tanaka,1998;Kan-wisher,TongNakayama 1998;TsaoLiving-stone,2008)。但是仅仅看一眼并不能完成对面孔的识别。研究发现。人们最少需要两个注视点才可以有效的完成对面孔的识别(HsiaoCottreU,2008),而实际的面孔识别中人们会有远多于两个的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也有研究者发现限制被试眼动会严重影响面孔识别的成绩(Henderson,Williams,Falk。2005)。上述研究证据都说明,眼动在面孔识别中是必要的,并且眼动对于识别面孑L具有重要的功能。Hannula等人(Hannula’Baym,Warren,Cohen,2012)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面孔加工中眼动的功能性,他们考察了被试在观看学过的旧面孔和变形处理后的新面孔时的眼动模式,结果发现被试对于学习过的旧面孔和被误选的新面孔的注视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正是由于眼动在面孔识别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许多学者围绕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并试图揭示面孔识别眼动模式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1、不同文化群体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
已有大量研究发现,面孔识别中大部分注视点都落在面孔的眼睛、鼻子、嘴巴区域(Yarbus,1967;Mertens,siegmund,Grusser,1993)。并且过去的研究者普遍认为面孔识别具有跨文化一致性。随着跨文化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也开始质疑面孔识别的文化普遍性。
Blais等人(B1ais,Jack,Scheepers,Fiset,Caldara,2008)提出主要以西方人面孔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可能掩盖了面孔识别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他们开启了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文化差异相关研究的先河。Blais等人考察了西方人(高加索人)和东方人(亚洲人)在学习、识别和对面孔分类时的眼动情况,结果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面孔识别时的注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西方被试在观看面孔时表现出一致的三角形注视模式,注视点主要集中在眼睛和嘴巴区域:而东方人观看面孔时更多地注视面部中央区域。即鼻子周围区域。注视模式的这一差异被发现之后,引发了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研究热潮,东西方人在面孔识别中表现出的注视模式差异也已得到诸多后续研究的验证。Rodger等人(Rodger,Kelly,Blais,Caldara,2010)考察了高加索人和东亚人在观看倒立面孔时的眼动情况,结果发现即使是对倒立面孔的识别,东西方人也表现出注视模式的差异——西方人采用倒三角形的偏向嘴巴的注视路径,而东方人的注视焦点都指向面孔中心部分到眼睛区域。
尽管东西方人在面孔识别时注视模式不同,但他们识别面孔的准确率没有差异,因此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眼动模式文化差异的原因。Caldara等人(Caldara,Zhou,Miellet,2010)采用了限制视角的聚光灯(spotlight)技术考察了东西方被试在面孔识别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注视模式所获取的信息是否一致。结果发现,在2°和5°视角这两种条件下,东西方被试对面孔识别的注视模式没有显著差异,注视点都集中在眼睛和嘴巴区域。而当视角达到80时,也就是在注视鼻子区域并可以同时通过边缘视觉获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