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经济报道“大学”里学新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农村经济报道“大学”里学新闻

在农村经济报道“大学”里学新闻   六年,对一个常年跑农村经济报道的女记者而言,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其间对于新闻理念的坚守和重建,让她对农村经济报道有了自己的心得。   在大学课堂学了7年新闻学,我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到《农民日报》工作后,在农村经济报道领域历练了6年,深感“毕业”之期遥遥。这所“大学”里,有太多的必修课,哪怕你新闻专业科班出身,也要从头学起。这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更是个用实践修正认识的过程,有幻灭,更有重建的惊喜。   找选题:好奇心是最好的向导   初涉农村经济报道,“北疆播种南国打场”的地域差异、四时不同的季节差异、农林牧副渔的产业差异,曾使初出校门、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备感新鲜,但这种新鲜感没有持续很久。在工作了两三年后,我发现,一些常规性报道越来越有唱“四季歌”的感觉,而那些曾让自己兴奋的重要???题,例如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采写的次数多了,貌似也就是老套路,不过是把甲地换成乙地、张三换成李四。“选题荒”来了!   新闻嗅觉失灵,对很多题目反应麻木,这让我颇为苦恼。后来,在跟一位做了近20年农村经济报道的老记者采访时,我终于明白自己差在哪里。面对一个看似熟悉的话题,当采访对象在说的时候,我会自认为“懂”而将自己的答案跟他对照(一有契合就沾沾自喜),而这位老记者则像个“菜鸟”一样提问。多问的那一句,可能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新料。原来,我差的不止是经验,更有“孩童般的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2009年6月,我在河南漯河采访“三夏”期间农机服务话题,不少跨区作业的农机手们表示农机企业售后服务越做越好,打个电话就有人来修,我也眼见了售后服务人员马不停蹄地各处“赶场子”。据此,已经足够完成一篇现场感很强的稿件,但似乎还差点什么。在每一处故障现场,我都要问问,了解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调试不当”,售后人员认为处理起来很简单,有针对性地培训三两天就能掌握。那农机手有否经过培训呢?农机手纷纷表示“没有”。为什么?经销商说,买农机的不一定是开农机的,而且机手是分散的,企业的培训没有强制性。农机管理部门说,农机型号多,政府部门的培训力量有限。我据此以“记者来信”的形式发回《培训农机手应有针对性》一稿,篇幅不大但效果不错。   从事记者工作越久,好奇心就越宝贵。保有好奇心,不一定能成就重磅稿件,但能使我尽可能快地发现新闻线索,尽可能多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尽可能生动流畅地写稿子。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多问一句”得到的很多内容不能见报,但这些未能变成铅字的,对丰富阅历、深化认识何尝不是收获?   学采访:脚到,心更要到   采访“三农”新闻,最讲究到基层去。一位在基层记者站工作多年的记者对我说:什么时候能很自然地端起农民的杯子喝水,你就具备“三农”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了。在几年的工作中,我切身感受到,这绝不仅仅是做个姿态,而是要能融入农村生活,学会跟农民和基层干部打交道,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才可能抓住真材实料。   “脚到”才有可能抓到“活鱼”。工作之初,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报社同仁作品《八百里跟车记》就给我树立了从事农村经济报道的标杆,让我牢记:好新闻需要用脚去丈量。这些年,跟农民和基层干部打交道的过程中,使我更加明确,“脚到”不仅仅意味着“在现场”,更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甘苦。   2010年,有一篇同事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江夏农民抗灾自救目击记》:当年7月长江中游及汉江中下游同时发生较大洪水,他深入重灾区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历时4天,每天跟踪一户受灾农民,感受和体验他们起早贪黑、抢收抢种的艰辛,也见证了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不屈和顽强。全篇没有出现“记者”,但读后如同看到记者和农民一道抗灾自救,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心到”还要求记者能站在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立场上想问题。我们在基层采访常常遇到农民不肯说、干部不愿说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觉得记者是“上面来的”,无形中会有一种心理压力。老记者们常说,在田间地头谈谈收成是最好的“开场自”,记者瞳农时、农事,就容易与采访对象接近。   此外,老记者们很重要的一点经验是:变“挑毛病”为“谈困难”“谈期望”。谈困难不仅能从侧面反映出问题,还容易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便于开展深入采访;谈期望往往能帮助记者发现基层对解决现有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增强报道的建设性。所以,当我感觉到采访对象不愿意继续深入谈下去或者采访貌似接近尾声的时候,通常爱问一句“你觉得做这件事还有没有困难,或者你有什么期望”,采访对象往往会表现出放松的状态,很多时候会谈出新东西,让采访更加充实。   学写作:材料要“吃得透”“出得来”   做农村经济报道,常常要处理大量的政策法规、会议材料和来自基层的工作报告。把抽象的政策法规用准确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