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夫妇13年追寻,记录西班牙内战里中国人当世界还年轻,他们已走进异国死亡阴影.docVIP

旅美夫妇13年追寻,记录西班牙内战里中国人当世界还年轻,他们已走进异国死亡阴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美夫妇13年追寻,记录西班牙内战里中国人当世界还年轻,他们已走进异国死亡阴影

旅美夫妇13年追寻,记录西班牙内战里中国人当世界还年轻,他们已走进异国死亡阴影   这是一群被遗忘的中国人。   1936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西班牙内战打响。一群中国人,与其他52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军一起,先后奔赴西班牙,与当地反法西斯军民并肩作战。1939年,战争结束。这群人的故事也戛然而止。   半个世纪后,旅美华裔夫妇邹宁远、倪慧如无意间发现了他们的身影。二人不禁好奇:他们是谁?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西班牙,参加一场无关的战争?为何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疑问始终萦绕在这对夫妇心头。两人决定追寻这群人的足迹,抹去角落尘埃。   历时13年,四方求索,两人最终合力完成了这本有关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的著作。2001年以《橄榄桂冠的召唤》之名集结成书,在台湾和香港出版。经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引荐,此书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   书中详细记述了13名志愿军的身世经历。“其实,他们用不着去参战,那是一个陌生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不能为他们的家乡带来荣耀,但是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走进了西班牙死亡的阴影里。”倪慧如在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坦承,是因为感动,才坚定了两人继续追寻的决心。   扭转“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形象   邹宁远、倪慧如夫妇成长于台湾,上世纪70年代初留学美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夫妻二人的这场找寻,与一部名叫《正义之战》的西班牙内战纪录片有关。在这部纪录片里,倪慧如和邹宁远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不曾想象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过,夫妇二人最初并未在片中发现中国志愿军的踪影。只是因为感动,他们开始有意留心有关志愿军的消息。   1986年,正值国际纵队参加西班牙内战50周年,美国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志愿军“林肯旅”出版了一本纪念册。在查询纪念册中的美国参战者名单时,邹宁远、倪慧如意外发现了三个中国人的名字—Dong Hong Yick,Chi Chang以及Edwin Wang。   “我们怎么也不会料到有中国人参加,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他们到底是谁?”即使现在谈起这个发现,夫妇俩还是难掩???中激动。但当他们采访相关美国参战老兵时,却没人能回答得出关于中国志愿军的更多消息。夫妇俩也遗憾地认为,惊喜过后,谜底最终仍将深埋在历史尘埃里。   但故事并未结束。因为采访美国老兵,夫妇二人与“林肯旅”的老人们熟络起来。邹宁远受邀与老战士们同去西班牙,纪念国际纵队撤退50周年。   在这次西班牙之行中,奇迹出现了。“一次会议散会时,人声鼎沸。有人从背后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个陌生的老先生,矮胖的身躯,泛红的四方大脸,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个朋友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邹宁远回忆道。   五天后,在这位老先生的家里,邹宁远听到了那位名叫Yick的中国志愿者的事迹,并在《正义之战》里发现了他的身影。“那个镜头一闪而过,我们看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但是老先生把画面停住了给我们看,才发现是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国人,有中国南方人的轮廓。”   “很多朋友听说我跟宁远在寻找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军,总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倪慧如的解释非常简单,“怎么可能不被这场非比寻常的战争吸引?我们一直生活在美国,大家对华人的印象永远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当我们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自顾不暇的时候,还有人去西班牙做志愿军,才真正感到我们不是别人以为的那样,我们中国人也会关心国际社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在他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中,为两人13年的坚持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我不由猜想,倘若倪慧如和邹宁远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无疑是最早报名参加国际纵队的华人志愿者。”   刘禾所言并不夸张。2011年夏天,邹宁远与其他33名美国人—包括著名作家爱丽丝·沃克尔(Alice Walker)以及一位86岁高龄、“二战”时进过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不顾美国和希腊政府的阻挠,与西班牙、加拿大、瑞士、爱尔兰等国的11条船只联合行动,试图突破以色列对加沙巴勒斯坦人民的封锁。邹宁远所在的船名叫“无畏的希望”,上面载着上千封美国人民写给巴勒斯坦人民的信—早在前一年冲击加沙封锁线的“国际船队”的行动中,9人死在以色列特种兵的枪口下。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希腊当局在海上扣押了邹宁远所在的“无畏的希望”,并对船长提起了法律诉讼。那次行动没有成功,但也无人丧生。   邹宁远说:“我们在台湾长大,接受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教育。虽然那时对大陆的情况以及‘左翼的思想’是完全封闭的,但是整个教育依然还是遵循真善美的宗旨。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些事,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参加社会运动、找寻志愿军,都是在追求真善美。”   “华工”类与“知识分子”类   为探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