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个体社会”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docVIP

日本“个体社会”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个体社会”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

日本“个体社会”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   摘 要:战后日本社会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社会保障统合将“社会性要素”统合在资本主义框架中。三种统合方式统合了包括城市及农村劳动者、无劳动能力者等在内的所有国民,实现了西方社会中少有的“一亿总中流”社会。但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个体社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导致这种趋势的呢?从社会统合方式的角度探寻日本“个体社会”的背景。   关键词:个体社会;社会统合方式;式微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77-02   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战后日本也面临着如何把与资本家对立的各种“社会性要素”统合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安世舟(2011)认为,在“55年体制”之下,日本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及福利统合三种方式为国民提供“缓冲地带”,建设成日本式的“群体社会”。三种方式互相补充,三位一体,在各自的领域内呈现不同形式的发展并发挥统合作用,实现了社会的稳定繁荣。但是,黄亚楠(2009)在其著作《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中指出,2002年日本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国民个人号码的编成象征着日本“个体社会”的开始[1]。日本国民再难获得各种缓冲地带的保护,必须直接面对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风险。   那么,被称为“群体社会”的日本社会是如何走向“个体社会”的呢?本文从这三种统合方式的角度对日本“个体社会”成长背景进行解读。   一、企业统合   企业统合是通过“日本式经营”,即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及企业内工会将劳动者统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企业内,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方式。   在这种独特的模式下,企业内劳动者的利益共同点和冲突点均集中在企业内,劳动者、工会组织以所属企业为单位,深深依附于所属企业。同时劳动者生活于公司提供的缓冲地带,其利益与公司利益完全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许多问题被下放到企业,通过保障员工报酬、稳定的企业内福利等将“社会性要素”劳动者牢牢地统合在企业中。   但这种官企协调模式只适用于经济增长???[2]。90年代经济泡沫崩溃,日本经济风光不再,因“终身雇佣”不能随便解雇,许多备受冲击的企业背上巨大的成本包袱、面临生存危机。泡沫崩溃后不久的1995年,“经团联”发表了《新时代的“日本式经营”——挑战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呼吁企业不要拘泥于过去的雇用传统,大胆推进劳动力弹性化和流动化以削减人工费用、降低成本。该报告使企业有了理论支撑,许多企业立即响应。1999年《劳动者派遣法》修订后,大企业纷纷把薪酬制度改向绩效薪酬制、终身雇佣制改成短期契约制,放弃了对员工终身生活的保障。   “终身雇佣制”渐变为“终身雇佣”与“派遣劳务”结合的“组合雇佣”的直接后果就是正规劳动者数量急降和临时劳动者大增。1990年正式员工占被雇佣者的79.8%,而2010年只占65.6%,占劳动人口的1/3[3]。2007年,派遣劳动者达321万人,其中234万是工作不稳定的登记型派遣劳动者,占派遣总数的70%[4]。正式与非正式员工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即使职业、工作时间相同,非正式员工的平均工资只有正式职工的64%[5]。   由于临时员工收入受经济形势影响大且工作不稳定,收入难以保障,正规与非正规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大地拉开。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批新的“劳动贫困群体”,这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贫困,成为“劳动了也吃不饱”“没有工作场所”的人。至少对这部分人来说,员工和公司之间构筑的“缓冲地带”消失了,个人必须直面社会生活的各种风险。   二、综合开发社会统合   大企业承担了对产业劳动者的统合责任,此外还有大量农村、渔村等边远地区的劳动者。这部分劳动者受客观条件限制,成为难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边缘群体,与城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这些劳动者的统合,直接关系到城乡格差和社会稳定。   战后因超预料的高增长,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具吸引力,包括人力等各种资源不断流向大城市。自战后到1990年的约40年中,农村人口由总人口的60%以上锐减到5%[6]。因外流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一些交通、防灾等生活基础都处于难以维系的衰败状态,有些地区甚至连基本的社区生活都难展开。农村缺乏活力、农民收入难提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的持续、均衡发展。据统计,人均收入前五位和后五位县的差距在1955年是2.1倍,而经历6年高速发展后的1961年则达到2.4倍的最高值[7]。   为解决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当然不仅为了解决该问题,还包括刺激经济、拉选票等目的),日本自1961年先后推出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全综)。二全综的投资规模只有130兆~170兆日元,而四全综则达1000兆日元[8];全综中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