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地理藏族婚姻习惯法空间向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律地理藏族婚姻习惯法空间向度

法律地理藏族婚姻习惯法空间向度   摘要:法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之内。法不可能脱离时代,更不可能完全超越地理的局限。法律和地理之间存在着不可隔断的联系,正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婚姻习惯法的遗世独存。   关键词:藏族;藏族婚姻习惯法;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法律地理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056-06   调整藏族②②关于“民族”的概念,学界存有争论。相关文献请参阅: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12-18页;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0页;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20页;[美]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第3640页;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何叔涛:《汉语“民族”概念的特点与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兼谈“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与当前流行的“族群”概念》,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20页,等等。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藏区③③藏区,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四川藏区、云南藏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习惯法,④④关于习惯和习惯法的关系,为避免概念上的争论,笔者同意台湾已故著名大法官杨日然先生的观点:习惯法源于习惯;就本质而言,二者并无区别;在法学上,一部分因为有法规范的效力,称其为习惯法,一部分因为尚无法规范的效力,称其为单纯习惯。参见杨日然:《法理学》,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33页。这种习惯法在藏区所表现出来的效力虽各不相同,但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为了实证考察藏区的婚姻习惯法,⑤⑤笔者认为,藏族婚姻习惯法,是指藏族为适应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包括婚龄、婚约???婚姻形态、婚姻缔结原则、通婚规则、婚姻缔结方式、婚姻仪式、婚后居住形式、再婚、婚姻解除、婚姻纠纷解决方式等方面内容的行为规范。笔者于2010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深入西藏藏东南地区M县A乡B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在青藏高原生存的艰难,同时也对藏族同胞在如此艰难环境中所创造出的灿烂的历史、宗教、艺术等文明深怀敬意,并由衷钦佩。拙文之目的在于尝试从法律和地理关联的视角,试图阐释藏族婚姻习惯法起源和生长的地理密码,并试图揭示藏族婚姻习惯法的地理动因,论证藏族婚姻习惯法的自生性和独立成长性之地理背景,从而揭橥藏族婚姻习惯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藏族婚姻习惯法的田野调查   田野点属于典型的农牧结合的传统藏族乡土社会,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河流密布,地势东北、东南高,西北偏低。平均海拔3 950米左右。其中有的辖区的平均海拔在4 2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海拔6 112米。气候属南温带半旱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 300小时,年无霜期120天左右,气候干燥,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年降水量4516毫米。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总面积2 000多平方千米,人口3万余人。在如此广袤、海拔如此之高、气候条件如此恶劣的土地上,3万多藏族同胞生于斯,长于斯,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①①对此,笔者深有体会,这种艰辛非亲历者不能体会。本人于2010年7月至8月第一次进藏期间,就因为高原反应严重当场休克30秒,若非本人的学生随身带有氧气,将有生命之虞。另外,在调研点的20多天里,没有任何蔬菜可供食用。普通藏族同胞食用的绿色蔬菜是产于土豆地中的一种野菜,其食用方法是将其拔回家后晒干在面食时食用。对于习惯了吃蔬菜、水果的现代都市人(尽管本人出身西北农家)来说这是很难习惯的。另外,天天吃糌粑的日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事实上,糌粑是一种非常适应青藏高原气候的绝佳食品。某种程度上说,糌粑孕育了藏族)。所以,笔者在读到周相卿老师的《法人类学理论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的一段话“田野调查,字字皆辛苦”时深以为然、潸然泪下!   藏东南地区M县A乡B村共有148户,其中藏族户主146户,汉族户主2户。藏族户主占总户数的986%,汉族户主占总户数的14%。其中在146户藏族户主中,有喇嘛1户(1人独立成户),屠户6户,牧羊人1户,包工头4户,几乎每户都有画师和技工。2户汉族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