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发挥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发挥
摘 要:传统翻译研究一直局限在语言层面,从而忽视了翻译的主体——译者。随着翻译理论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译者的从属地位遭到质疑,主体性日益彰显。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对霍桑《红字》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者基于对原文的信赖而采取的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文本阐释方式,进而考察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示译者要注意主体性介入的自由和限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红字》;译者;主体性
引言
随着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的转变,尤其是20世纪后期,现代阐释学派的兴起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广阔的视角。《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之作,讲述了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一个年轻女子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在国内,自伍光建先生开《红字》翻译之先河以来,二十多个中译本相继问世。其中韩侍桁译文在40年代问世并一版再版。姚乃强的译文于1996年发表,深受读者欢迎。本文以韩侍桁(1981,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姚乃强(2008,华夏出版社)两个译本为个案,从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探索翻译过程中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和译者主体性
1975年,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发表了《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他将人类交流与翻译等同起来,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论断。“翻译即是语言的基本因素,而翻译的基础则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语言。” [1]他认为阐释的运作包括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信赖”是阐释活动的第一步,译者只有认为原作是有价值的才能积极地开始整个翻译活动。“入侵”是指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总会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要透过语言代码挖掘原作的内涵。“吸收”使得阐释活动由源语向目的语扩展,面对异质文化,译者要在取舍之中协调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原文在经历了“侵入”和“挪用”之后肯定会有所损失,但原文也因翻译得到丰富,斯坦??强调“以补偿来恢复平衡,是翻译工作和翻译道德的关键”, [2]译者利用“补偿”手段可以缓解文化冲突,促进双向交流。可见,译者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阐释活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介入。
2.从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看《红字》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翻译活动是译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对话” [3]。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开放性,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不断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过程。
2.1 翻译源于信赖
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不是任意的,是认为文本有翻译的价值并且对此感兴趣才着手翻译的,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理想的翻译对象。作为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侍桁对文学作品的痴迷是可以想象的,《红字》作为世界经典之作,一定是深受他喜爱和信赖的。而译者姚乃强则在译文序言中明确提到:“《红字》是我年轻时接触外国文学以来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尤其这十多年来因教学需要反复阅读,每读一遍,我的心总会受到一次震撼,对作者‘丰富、复杂和深刻的想象力’叹为观止;每读一遍,我也总感到有一点新的理解,真可谓‘百读不厌,开卷有得’” [4]可见,译者对原作有着深厚的情感 ,因为信赖,所以翻译。
2.2解剖外壳,侵入内核
圣哲罗姆讲过这样一个比喻,“译者把意义像囚犯般抓回来。在翻译时,我们破解代码,理解就如解剖——割开外壳,让内核显露。” [5]霍桑的作品以隐晦的比喻和复杂的象征著称,用词含混。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去“侵入”原文,领悟原作的思想内涵。
例1:“We had as yet hardly spoken of the infant; that little creature, whose innocent life had sprung by the inscructable decree of Providence, a lovely and immortal flower, out of the rank luxuriance of a guilt passion.” [6] ( Hawthorne, 2008:94)
韩译:“我们几乎还没有谈过那个小婴儿;那个小动物,她的纯洁的生命,秉承着不可测知的神意,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出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 [7](韩侍桁,1981:40)
姚译:“我们至此几乎还没有谈及那个婴孩呢!那个小精灵,她无辜的生命是秉承神秘莫测的天意降生的,是在一次罪恶的情欲恣行无忌的冲动中展开出的一株可爱而永不凋谢的花朵。”(姚乃强,2008:65)
这句话描写了珠儿的可爱与灵性,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