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非成是”看修辞原则与语言规范关系.doc

从“习非成是”看修辞原则与语言规范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习非成是”看修辞原则与语言规范关系

从“习非成是”看修辞原则与语言规范关系   摘 要:修辞应以遵守语言规范为前提,而违反及突破语言规范的修辞往往是由于追求表达和交际的需要所致。汉语中有很多“习非成是”的现象,本文试从这些现象入手,讨论其中所反映出的修辞原则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关键词:习非成是 修辞原则 语言规范   人类通过语言进行沟通,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就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现代汉语规范化是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记录语言的文字、标点等进行规范。在交际活动中,我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力图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这个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这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由此可见,修辞也是有原则的,即在语言交际中为实现并努力提高行为的有效性所遵循的标准和准则。关于修辞原则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说“语言的规范性是修辞最基本的原则”“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他在《汉语修辞学》中提到“把握对象,保持自我,适应语境,明确前提,视点适当”。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说“修辞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重交际效果”。刘焕辉在《修辞学纲要》中说“明确目的、看清对象;适应环境、注意场合;前后连贯、关照上下文”。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修辞原则和语言规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修辞原则可以突破或者违反语言规范吗?   修辞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以合乎规范的语言为首要前提,因为合乎规范的语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物质基础和丰富的语言资源。语言规范必须要对语言本身及其运用进行研究,不仅要研究语言规律,而且要研究言语规律,包括修辞规律。语言规范以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交际需要为依据,而修辞活动正是促进语言发展、促成语言新规范的活跃因素。每一个使用汉语的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汉语规范。汉语规范化不影响汉语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汉语的各个层面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存在,这样才能够满足修辞活动的最根本要求:“一样话,多样说。”修辞与汉语???范化分属不同的层面上。修辞是语言的运用,是言语行为,属言语范畴;语言规范化是对语言体系自身所作的限定与规划,多涉及语言体系自身。修辞主要关系到言语规律,语言规范化主要关系到语言规律。修辞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话说好,即提高表达效果;汉语规范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话说对,即说得合乎汉语规范。   那么,是不是不合语言规范的修辞就是不正确的、要被遏制的呢?其实不然。言语交际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正常交际层面,也即通常所说的规范化层面;一是艺术交际层面,也即通常所谓的审美层面。不规范的话语,就是有违于语音规范、构词造句规则或语义组合范式的话语,也即病句,是与规范的话语相对立的概念。可接受的话语,就是为人们所认可,为人们所承认,并能被充分理解的话语。可接受的话语与不可接受的话语是二元对立的,它处在言语交际的规范化层面和审美层面(孟建安,2002)。不规范的不一定是不可接受的,意思是说,有的不规范的话语也是可接受的话语。这就是语言中常见的“习非成是”的现象。比如:“凯旋而归”中的“凯旋”是“战胜归来”的意思,“归”也是“归来”的意思,两个词的意义重复雷同;“而”作为连词,通常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构成并列结构,当连接动词性成分时往往表示目的、承接、递进等关系,显然,“而”在该词中连接非上述关系中任何一种的“凯旋”和“归”,是不合语法规范的。由此分析得出,从语义和语法角度看“凯旋而归”这个成语,有不合语言规范的地方,但长久以来,人们经常使用它来表达“胜利归来”的意思,已经被社会文化心理认可,那么它就是可接受的话语。从语音上看,它还符合“2+2”的音节结构,这与汉族人喜欢成双成对的心理有关,也符合汉语双音节词和四字格成语居多的汉语发展趋势。语音和语义层面不相符的例子在成语中还有很多表现,比如,“一衣带水”,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所以从语义上进行断句应该是“一/衣带/水”,但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习惯读法是“一衣/带水”;又如,“肆无忌惮”,意思是“任意妄为,毫无顾忌和畏惧”,根据语义的断句应该是“肆/无忌惮”,但语音上的停顿是“肆无/忌惮”;再如,“如履薄冰”,意思是“如同走在薄薄的冰河上”,根据语义应该这样断句“如/履薄冰”,但口语中读作“如履/薄冰”。它们都是“2+2”的音节结构,成语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表面上看这样不规范的语音读法不符合语言规范,同语义是矛盾的,但是在交际活动中,从来不会影响语义的理解。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习非成是”的现象。比如“信口开河”,按照语义“河”应该写做“合”,嘴巴一张一合,毫无根据地随口乱说一气,以“河”的意思是解释不通这个成语的。该词语出自元代无名氏《争报恩》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由此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