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与史实比较中体味作者用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叙事与史实比较中体味作者用心

从叙事与史实比较中体味作者用心   贾谊的《过秦论》仅仅用八百多字的篇幅,囊括了一百六十多年的诸侯纷争与王朝兴衰的人物事件,它在叙事方面可谓凝练而又不失生动,概括而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在叙事与史实上却不尽相同,这正体现了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   一、舍轻就重,寓理于事   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舍弃秦国以前的漫长历史,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其间事情的千头万绪可想而知,而作者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就西河之战而言,文中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苏秦说齐闵王》(《战国策》)中也说:“当是时,秦王(指秦孝公)垂拱受西河之外”。那么,西河的土地真的是拱手而得吗?据历史记载,秦国与魏国的西河之争,历时三百多年,最惨的一次战争是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的五十万秦兵,被魏将吴起的五万人打得狼狈而逃。商鞅变法以后,又点燃了西河之争的战火,公元前341年,商鞅用了不光彩的手段,以双方和谈的名义,写信诱骗魏国的主帅公子卬,将这位老朋友扣留在军中,趁机攻魏,取得胜利,迫使魏国割让西河的大部分土地。商鞅死了以后,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趁齐国孙膑连挫魏军之机,夺取西河的一部分土地,从商鞅攻魏到秦惠文王控制西河,历时十二年,可见商鞅变法之后,秦人并不是“拱手”得到西河,作者的叙事与史实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贾谊为什么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呢?这固然是贾谊受到当时流行的纵横家说辞的影响,但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正好体现了作者舍轻就重的叙事匠心,作者舍弃了对文章主旨无关紧要的事件,而抓住对文章主旨重要的事件。   作者用“拱手”两字叙述西河之争,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作者舍弃了对秦国夺取西河土地的漫长过程的叙述,也删除了无关紧要或不那么光彩的细节,从而突出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向东扩张,一统天下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与开头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形成一致的格调,使文章气势充沛,给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之感。   第二,是作者寓理于事的用心所在。贾谊在《新书》中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作者对商鞅变法颇有微词,这虽然与汉初社会的普遍评价有关,但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然而,作者在《过秦论》中并没有对商鞅变法做过多的评价,只抓住他在秦国富强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拱手”二字就更好地凸显出秦国君臣一心,依山据险,图谋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秦国初步显现出平定海内、歼灭六国犹如迅雷闪电、暴风骤雨般的强劲势头。而这种貌似不可一世,恰恰又是内在仁义的缺失。作者舍轻就重,却旁敲侧击,可谓用心良苦。正是这种巧妙的写作用心,使文章在叙事中寓议论与抒情而浑然一体,一气贯通。   二、铺陈夸张,虚实相生   关于九国“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而攻秦的叙事,有研究者早已指出,这是一场虚构的战争。但是,东方三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的战争,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有人做过统计,从公元前318到秦灭六国,东方六国五次联合进攻秦国,第一次在秦惠文王时,赵、魏、韩攻秦,被秦击退。秦昭襄王时发生两次联合攻秦的战争,一次是魏、韩、齐攻秦,耗时三年,攻入函谷关,以秦归还侵占的韩、魏城池而告终。另一次是赵、魏、韩、齐、燕攻秦,以秦取消帝号并归还魏、赵土地而结束。第四次在秦庄襄王时,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军,秦军死伤大半,失去六年来侵占的土地。第五次在秦王政时,赵、魏、韩、楚、燕攻秦,结果是联军大败。五次攻秦,两败而三胜,总体上看起来,六国似乎气势盛大。那么,为什么贾谊的叙事与史实不合呢?吕思勉说:“汉人又多轻事重言,率意改易;故其所传多不足信,秦与汉初事尤甚。”   自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首先,作者铺陈夸张,叙述一件其事不然,其情理未必不然的事情。东方各国的几次联合攻秦,从胜多败少来看,似乎秦国处于劣势;但就历史而言,五次攻秦,并没有损伤秦军的主力,秦国内部也相对稳定,国力蒸蒸日上,秦军的败退既有决策上的失误,更多的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东方各国由于连年的混战,实力消耗严重,再加上昏君佞臣,兵缺将少,国力每况愈下。所以就情理而言,作者虚构这么一场战争,东方各国的惨败也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作者铺陈夸张九国之师兵多将广,甚至将功在伐魏的孙膑与功在伐齐的乐毅这些众所周知的名人都拉进来,其意是以九国之师的强大来衬托秦国的强大,突出秦国一统山河,势如破竹的盛气凌人与不可阻挡。   再次,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既写出了战争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触目惊心的场面的夸张渲染,把秦国的残暴成性与血腥杀戮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示了秦军对武力征服的迷信,更为后文“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做铺垫。这样在叙事的步步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