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源词看中国玉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同源词看中国玉文化

从同源词看中国玉文化   摘 要: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而古老的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保留着历史文化的遗迹,兹根据古文字学、音韵学的有关知识,从同源词的角度考察诸多玉字的其构词理据以窥探中国古老的玉文明和玉文化。   关键词:玉字;同源词;玉文化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后经南唐徐楷、徐铉二人校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字典。它最完整的地保留了篆书字体,同时又收入了众多六国古文字、秦国大篆等,在分析字形、字义、保留古音方面功勋卓著,何九盈先生曾经概括其成书意义为:“创学科”、“通百科”、“存古篆”、“达神旨”、“存古音”[1]五点。汉字又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所以,不论是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还是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一书都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本文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143个与玉相关之字为出发点,找出其中的词源成分和构字理据,以探寻诸玉字语源所反映的玉文化信息。   瑜,《说文》:“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张舜徽说:“瑜字单言之,则玉桎白润者谓之瑜,亦犹白枌谓之榆耳。”榆树中的白榆比较珍贵,而榆树之花名为“榆钱子”亦为白色。   瓊,《说文》:“赤玉也。从玉,夐声。璚,瓊或从矞。”徐灝《說文段注箋》:“璊瑕赤色,乃玉之病;瓊之赤,乃玉之美。”二徐本均作“赤玉”。而段玉裁改作“亦玉”。其實,夐声之字多有紅色之义。《爾雅》“葍,藑茅”,郭璞《爾雅注》:“葍崋有赤者为藑。”藑和瓊都从夐声,都有赤色之义。另外,瓊的异体字作璚,与从木之“橘”同声符。《南方草木状》:“橘,赤实。”因此张舜徽考证说:“声中亦有义矣,赤玉为瓊,犹赤華为藑,赤果为橘耳。”[2]   珙,《说文新附·玉部》:“珙,玉也,从玉,共声。”《集韵·钟韵》:“珙,大璧也。”《玉篇》:“珙,大璧也。”珙为大璧,字亦作“拱”,璧大而双手持之。洪,《说文》:“洪,洚水也。”段玉裁:“《尧典》、《皋陶谟》皆言洪水。《釋诂》:‘洪,大也。’引申之义。”殷寄明曰:“洪之大义,当由大水引申而来,以语源言之,共声本可表大义。”[3]谼,大山谷,《玉篇》:“谼,大谷名。”又《广韵》:“谼,大壑。”輂,大车。《说文·车部》:“輂,大车驾马也。从车共声。”由此可见从共声之珙、洪、谼、輂皆有大义。   瑗,《说文》:“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徐楷《说文系传》:“瑗之言援也。故曰,以相引也。”瑗与援的初文是爰字,甲骨文作 (一期乙4699)、 (一期簠人85)“象二人以物相援引之形,为援之初文。《说文》:‘爰,引也。’”[4]援引一词,现代汉语中还常用,援即是引,引即是援。瑗是国君用以牵引臣下登上石阶的一种礼用玉器,故最早应称为爰玉,后造瑗字,以示与玉礼器相关。故王舜徽说:“舜徽以为古者君臣之间,尊卑分绝。不敢以臣之手亲君之手。当人君上除陛时,欲君易升,则臣持大孔璧以引之。盖古有此制,而许君记之以明瑗之用耳。”   琥,《说文》:“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有虎纹,且像玉形,故而称为虎玉,后加玉旁为琥字。有发兵只用,故后代(战国)之虎符,由此而来。   瓏,《说文》:“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龙字,甲骨文作 (一期乙3797)金文作 (母龙尊)像兽头蛇身之动物,传说能行云布雨,变化莫测,掌管天下水系。故古人祭礼求雨所用之玉器,多刻有龙纹,而称为龙(瓏)玉。   琬,《说文》:“圭有琬者。从玉,宛声。”王筠《说文句读》:“圭有琬者,琬似当作宛,圭以说字之从玉,宛以说字之从宛也。宛下云‘屈草自覆也。’夗下云‘轉臥也’,蓋宛轉之意。”徐灝《段注箋》:“凡穹隆上起者谓之宛,窊下而圜者亦谓之宛。故丘上有丘为宛丘,宛中亦曰宛丘也。”椀,即碗,敞口圆形食具。涴,水流回曲皃。《集韻》:“涴,涴演,水皃。”从宛声之字多有宛转之意,弓之曲折曰弯,水之迂回曰湾,虫之屈行者曰蜿,目睛凹陷曰睕,心不平曰惋,皿不平者为碗,这些皆为上古元部字字,都具有宛转不平之意。琬玉即宛玉,是一种上端不平而弯圆之圭玉。   瑁,《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徐楷:“圭上有物冒之也,本取于上冒之,故曰亦声。”《小尔雅·广诂》:“冒,覆也。”《周礼·考工记》之瑁作冒。瑁,从冒得义,故同源。   璪,《说文》:“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喿声。《虞书》曰‘璪火黺米’。”张舜徽曰:“凡从同一声者,义多相近。藻,从艹从水喿声也,许云‘如水藻之文’,则已通璪义于藻矣。不必言从藻省声也。璪、藻声义同原,经传多以藻为璪。许所引《尚书·皋陶谟》文,今本亦作藻。”   玲,《说文》:“玉声。从玉,令声。”徐灏《段注笺》:“玲为玉声,合言玲珑,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