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杨秀武诗歌多学科叙事策略
试论杨秀武诗歌多学科叙事策略
自20世纪末期以来,当代诗歌的叙事性特征日趋强烈。叙事,我以为并非是一种文类,而是一种写作策略。美国著名叙事学家布赖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说:“有很多诗歌是叙事的,而也有很多叙事是诗歌的。”[1]著名新叙事学家戴维 赫尔曼(David Herman)也指出:“叙事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能够把形形色色的艺术品当作故事来阐释,是因为隐隐约约有一个共同的叙事模式”。[2]虽然叙事理论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诗歌叙事分析密切相关,比如巴赫金的小说话语理论与普希金的《奥涅金》。然而遗憾的就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相对于小说叙事的研究来说,对于诗歌叙事的研究还基本处在盲区。
20世纪末期呈现出诗歌的叙事性其实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现象,如同1940年代的诗歌背景,对西方诗歌的介绍、对传统的反思、对诗歌功能的重新思考、写作视域的调整……让人们寻找新的写作方式。杨秀武,作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正式涉足诗坛的恩施苗族诗人,虽然身居大山之中,但还是受到了这股强劲春风的影响,在中国当代诗歌与传统文化割裂而更多依附于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中,引入西方叙事诗的思维特征与艺术技巧,同时注重中国古典叙事艺术传统母体与文类秩序演进的吸取,从而构成了杨秀武诗歌独特而多元的叙事艺术。这既体现了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诗歌领域演进的文类自觉,又充满了杨秀武本人对诗歌本体美学技艺寻求的现代意识。杨秀武的诗歌依凭着这种的叙事书写,获得了成功:杨秀武诗歌是恩施文学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研究湖北民族文学、中国苗族诗歌不可绕开的一环。尤其是他的诗集《巴国俪歌》2008年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成了湖北省第一位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的少数民族诗人。
在文章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还要做个特别说明,那就是:我在这里论述的“叙事”,不仅仅是普通诗学意义上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诗坛浪漫主义和布尔乔亚抒情诗风的反驳与纠偏,以修正诗歌与现实的既定关系;更是现代诗学上的叙事,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隐藏或在场的叙事者直接参与叙事。
一、绘画性叙事
在??秀武那里,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抒情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因为他在诗歌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借助话语本身来达到审美创造,而是更多调染着情感的色块,将自己的感情隐藏或寄寓客观的描绘中,借助画家的视角和语言的表述功能,注重以画入诗,追求着“超以象外”的艺术境界,所以他的许多诗歌作品都渗透着形象化的艺术成分,甚至有不少诗歌的标题都透着浓烈的画面感,比如《眺望石马》、《柳浪含烟》、《密密的相思林》、《歌声飘过森林》、《我撞响虎钮錞于》、《大水井的姿势》……都像极了一幅幅色彩明丽而又不失朦胧美的静物画。其实,在中外艺术史上,诗歌与绘画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一直有着很长的渊源。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曾经提出的“诗如画”的观点影响了西方诗歌艺术上千年,诗与画被并提为姊妹艺术。17世纪德国学者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在《拉奥孔》中对这两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做过比较与论述,他认为诗歌与绘画是艺术的两种形式,前者是语言艺术,体现着所表现事物的时间性,读者主要通过瞬间的记忆来把握它的内容;后者是视觉艺术,体现所表现事物的空间性,观者可以细致地观赏画面的细部特征。[3]在我国,自唐宋以来就有“诗画异名同体”的说法,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4]对于诗与画之间的互通性,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世界上也许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美学,诗与画是它的不同表现方式”,[5]杨秀武一直生活在风光迤逦的恩施,独特的恩施寸土皆风景,被认为是祖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杨秀武长期从事的文化与旅游工作,给了他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机会,并发展了他审美自觉的捕捉能力。正是因为在他的眼里,世界都是色彩斑斓的,很直接就导致了他在诗歌书写中对绘画特征的鲜明表现与独特追求,这既是一种情感的牵引,更是一种审美的超越。
诗人直接得益于画家的我以为主要是一种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或者说从纷乱繁冗现实世界直击事物本来面目和深刻内涵的“眼力”。而艺术洞察力无疑能强化诗歌的表现力和内在张力。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说诗人通过眼睛来思考。[6]在他看来,通过眼睛来思考即意味着借助记忆和想象来把握外部世界;并直接将两者与诗人的艺术洞察力联系了起来。杨秀武诗歌中有不少语言就有着这种独特的视觉效应。比如同样表示“观看”意思的动作却使用了几个颇有深意的词:“回望”、“看到”、“眺望”、“遥望”……。“我在清江等你/沿着诗意的河流遥望香溪/昭君走出这条溪流的回望/目光深邃这方水土的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