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些与文化沾边事儿
说些与文化沾边事儿
郭震海,笔名乐其、雨辰等,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信任危机》,中篇小说《留守女人》《两个中国士兵》《背你到天堂》等,担任《时代邮刊》等多家时政类杂志“特约评论员”,在多家晚报开设有专栏。出版有随笔集《风吹草动》,小小说集《飞翔的纸蝴蝶》《传世忠告》等。作品分别收录于《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等50多种权威选本,多篇作品成为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文化·文化现象·文化人
如今,说到文化我就有些纳闷儿,什么是文化?越来越看不清楚了,或许是老朽了,越发糊涂了。
几个小妞,屁股扭一扭,就是文化,美其名曰“文化节”。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泱泱大国,无处不文化。新文化、旧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前卫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家族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花鸟文化、建筑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夫妻文化、性文化,居家过日子都可成为文化,比如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床上文化……只要是事物均可称“文化”。
自打旅游业兴起,各地的“文化”就争议不断,放着优越的自身资源不去挖掘,总想寻捷径,从先人身上捞点儿“资本”,按理说,这也没错,关键是有些“捞”得荒唐,“捞”得可笑。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轰轰烈烈,害得中国的人文始祖,无论是炎帝黄帝,还是伏羲女娲,几天就换一个老家。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些人物,我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不会安生。就连《金瓶梅》里的人物西门庆也不放过,我一直担心,没准过几日《西游记》里的白骨精,《聊斋志异》里的狐仙都会有几个故乡,召开新闻发布会,热热闹闹搞个声势浩大的“白骨精文化节”或者是“狐仙文化周”。
最初出了个雷人的“芙蓉姐姐”,后来又迅速出了个更雷人的“凤姐”,据说这丫头是前后300年无人能及,“芙蓉姐姐”暗淡了、落伍了,被“凤姐”打败了。“凤姐”话音未落,“犀利哥”等纷纷亮相,真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中国人民???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说,这种网络低俗文化的崛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一个政治预警。从深层次来说,这种网络低俗文化的崛起是人们在过大的社会压力下进行逃避的代偿性行为。在当前的社会态势下,社会紧张度加剧,人们需要逃避,需要一种八卦的、无厘头的方式来消解这种压力。他说,这种现象需要主流价值的倡导和扶正。
说到文化和文化现象,不能不说文化人。过去,上口袋里插两支笔,拍张黑白照片,闪光灯一亮,由于钢笔反光,胸口总像中了子弹,使劲儿露着两排门牙笑得很甜。两支笔似乎就能代表文化,别人一看:“哇,这是一个文化人。”所以让裁缝做上衣的时候,不用吩咐,上口袋总会留下插笔的缝,一支不够,要容得下两支或三支。
现在不了,上衣再插支钢笔,就有点土气了,某些所谓的文化人玩的是个性,穿着随意而不究,要么蓄长发,要么留胡子,痞子似地,遇到影迷不管看没看就敢评电影,出口就是:“那片子太烂!”评价一个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就是:“那小子有点意思,那孙子还行!”
文化被称之为软实力。的确,文化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是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一部物质生产史,也是一部文化创造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失去灵魂,就会迷失自我,倘若文化上贫血远比饥饿和贫穷更可怕!
诗歌·文学·生活
记得我十多岁左右,曾经疯狂地迷恋过诗歌。
那时家在农村,没有什么钱,就悄悄去偷家里的玉茭籽儿卖掉订阅《诗刊》。那是个美好的年代,更是个激情的年代,用一句流行词叫什么“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的报纸都有副刊,且都开辟有专门的诗歌栏目,各家文学杂志几乎都刊发诗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上还有个叫《子夜诗会》的栏目。每天晚上我和一位爱好诗歌的老兄,12点了都不睡觉,躺在被窝里抱着收音机听诗,后来这位老兄真写了一首长诗,我记得第一句是“圆圆的月亮,白白的脸。”他满村吹牛说,“看吧,不出几日,我的诗歌就能红遍大江南北。”结果卖了废纸。
后来诗歌好像突然之间就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我进城谋生后,曾找过无数个报刊零售点,问起《诗刊》杂志,得到的答案是:“对不起,没有。”小城市没有,北京的报摊同样如此。问原因,答案很干脆:“没人买!”说到诗人和诗歌,我们常用的词是:“尴尬”“低谷”“困境”“边缘化”等等。诗集、诗刊销量逐年减少,由于受到出版商的冷遇,许多诗人只能自费出版作品;大量的报纸副刊很少刊登甚至不刊登诗歌;很多诗人生活特别拮据……
现在诗歌到底怎么了?有人分析说,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可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诗歌的空间自然会受到挤压云云。
或许是我孤陋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nit 6 Rain or Shine (第3课时) 课件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pptx VIP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pdf
- 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尺规作图(2024年7月).docx
- 股市风险预警机制-深度研究.pptx
- 政策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PPT.pptx VIP
- 5.0MPa路面抗折混凝土配合比.docx VIP
- 17J927-1 车库建筑构造(OCR).pdf VIP
-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HIV筛查实验室管理手册_精品.doc
- 2025年春季小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1975字).docx VIP
- 渤海水泥厂包装车间除尘系统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