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诸葛亮修身齐家之道.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葛亮修身齐家之道

诸葛亮修身齐家之道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之神的化身,其足智多谋的故事。天下传颂。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聚万众之智,倾千年之力,将他推向了智慧之巅、谋略之海。   须看到,固然是诸葛大名垂宇宙,但其忠心报国、修身正己、勤勉辛劳、治家有方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才是他智慧英名不可或缺的正义基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乃培育才智的活力之源也。   在评论西蜀人才布局时,陈寿《三国志·先主传》的裴松之注,引徵士傅幹的话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这其间的“正而有谋”四字,正是对诸葛亮完整品格的精辟概括。   是其身正而后有谋略,还是其正直与谋略并存呢?本无须去详加考辨。只是受此“考??之僻”的推动,我们倒是可以趁机去读读晋人陈寿的《三国志》(包括裴注)、毛本《三国演义》,还有中华书局根据清人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校点的《诸葛亮集》,以及相关史籍与新考证。毕竟是千古名相、中华先贤,从中爬梳他的修身齐家之道,或许对当今官德修养有所启迪。   一、修身为学观大略,志存高远铸忠魂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本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他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其父诸葛珪同情党人,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不愿同流合污。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显赫,但诸葛珪也只是在泰山郡任郡丞,官卑职微。   值得庆幸的是,诸葛亮尽管生不逢时,但家学的传承并未断掉。他的父亲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父亲教授《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言传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从小就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诸葛亮能够从先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骨气。他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他的祖先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其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早被史家记入了《汉书》。   只是命途多舛。诸葛亮6岁丧母,8岁丧父。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14岁的诸葛亮及兄弟姊妹一行,只得跟随叔叔诸葛玄,一路奔波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又从水路到达荆州的首府襄阳,依附荆州牧刘表。不想叔叔突然病逝,诸葛亮姐弟三人彻底无依无靠,只得迁往襄阳城西隆中村,结草庐躬耕定居,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此时的诸葛亮年方17岁。在此后10年的躬耕隐居生活中,尽管衣食窘迫,他没有停止对经史的学习钻研,也没有放弃济世有为的志向。   诸葛亮在学习上独具一格。他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著作,尤其对先秦法家著作情有独钟。特别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他读书方法的最大特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所载,是学为所用,“不泥古”,注意“观其大略”,不去咬文嚼字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中心思想,把握其中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结合现实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军事斗争形势的新发展,有所思考;在政治抱负和政治观点上,有所建树。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学习方法,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有别于当时东汉时代“腐儒”们“务于精熟”的读书风气。   读书必须明志,志向高远,有所作为,方是读书之终极追求。《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伸、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在此裴注引《魏略》云:“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由此可见,与好朋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的小格局志向相比较,诸葛亮则是追慕历史上齐国名相管仲和燕国名将乐毅的丰功伟绩,以求出将入相、治国安邦,辅佐明君于乱世,建功立业于当下,其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得以凸显。   这种学习方法与明志修为之功相结合,产生了开创性的成果。“隆中对”即是其杰出的代表作。   关于“三顾茅庐”情节,《三国志》的描写极为简单:“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则是集中两回篇幅(第36-37回),极尽铺垫之能事,洋洋洒洒抒写宏文。   刘备率关羽、张飞两次前往隆中,未见诸葛亮真容,由此引发一系列戏剧性场景。当第三次终于相见时,刘备真是喜出望外,急于咨询天下大事。而诸葛亮却卖起关子,先要听听“将军之志”,然后再谈天下大计。   于是,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