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瓦屋基村里 “列宁小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瓦屋基村里 “列宁小学”

走进瓦屋基村里 “列宁小学”   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永远地闭上了他那睿智的双目,安卧在莫斯科红场的水晶棺里。然而,他的《国家与革命》等一系列理论,却如一夜春风,传遍了世界各地。在安徽最西北的大别山区金寨县境内,一批内心被理论点燃得热血沸腾的知识青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在汤家汇镇笔架山农校里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以“列宁”命名的小学在那里悄然建立起来,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让革命理想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迅猛燎原……   这是一条迄今为止笔者所走过的最偏远、最原始、最艰难的道路。金刚台,又名石额山,坐落在金寨县汤家汇镇西北部,主峰海拔1584米。西北蜿蜒至河南省商城县,故当地俗称商南城。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顺主峰西下,有约一平方公里的平顶山,这便是与主峰对峙的平天铺。若是万里晴空,站在平天铺远眺,可见商城县楼顶、鲇鱼山、梅山水库及玉带似的史河与长江河;若是夜晚四处眺望,梅山县城、商城县城的万家灯火也可尽收眼底。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另一所在湖北的麻城),就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境内,其前身是1929年由红三十二师创办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迄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光辉的历史已录入《中国教育大辞典》。现为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及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1929年,红三十二师建立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后就开办了这所列宁小学,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把教育文化事业建筑在广大工农群众身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开设有语文、常识、音乐、体操等课程。当时由五星县(今属金寨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周德谦亲自担任列宁小学的第一任校长。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小学教师,在1932年编印的《常识课本》上,就曾这样记述: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闻家店村有一所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红军小学。该校原名闻家店天逊小学,1929年当地的西镇暴动胜利后改为列宁小学,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面军撤离根据地,列宁小学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列宁小学旧址余氏祠中恢复办学,更名为闻店小学,现如今又改回“列宁小学”。   为了能很好地参观一下被保留下来的列宁小学,2012年4月27 日,笔者驱车从高速路上下来,花了3个多小时才赶到这里。接近列宁小学时,远远就能看到金刚台那裸露在山顶的巨型灰色岩石。列宁小学就位于金刚台南麓,校园建在四面环山的一块相对平整的平地上,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走近学校的大门,就看到门楼上刻有“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字样的牌匾,据说原有的那块带有同样字样的校匾,现已被作为珍贵文物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里。   当年在这个大别山区的瓦屋基村,汇集了来自河南、湖北和安徽本土的大量有知识、有觉悟的先进青年。正是他们的前瞻意识,使得当时鄂豫皖根据地里临时政府已显雏形。当年从列宁小学走出去的人当中,就有5位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他们是邓忠仁、程明、陈培毅、吴作启和周纯麟。巧的是,笔者在上海警备区服兵役时,周纯麟就是当时的司令员,他到海边看望战士的清瘦儒雅的身影,尽管过了40年,但仍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记得周将军在回忆录里曾记录了他从一个扎纸工来到列宁小学学文化,并由此结识了共产党人的经历。当第一次大革命低潮时,他的革命引路人、自己的亲三哥被敌人杀害,家里房屋被烧,年仅十多岁的他毅然投奔了红军。正是在列宁小学打下的一点文化基础,使他后来成为国防建设中的一位专家,先后在机械化师和炮兵部队里担任过重要职务。   在汤汇镇镇长彭洪炎和小学校长赵峰的陪同下,我走遍了老校区。赵锋校长介绍说,这个校园一直使用着,直到几年前列宁小学才搬到紧邻的新校园。过去这个学区是一个大四合院。四合院前面是一个正庭、门楼,中间是一个两层的土楼,东西两面是对称的教室,后面建的是图书室、办公室还有仪器室。由于年久失修,后来靠西边的房子倒塌了。   原本校园的门楼是周氏家族的一个祠堂,共有三进,目前只有大门的门栏和门前的石鼓是“原装”的,尽管战火焚烧了大量的房屋,甚至二进的戏台也找不到一丁点痕迹,但一进校门就有几棵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可以想像出当年这家祠堂的规模。在陈列室里,展示着当年的老师为提倡男女平等而编的“妇女歌”,歌词朴素无华,使用山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读书歌”等等,当年红军的官兵就是从这些浅显的语句中,渐渐地懂得了革命道理。列宁小学第一任校长周德谦,在牺牲前曾告诉过他的同伴,当年占用周氏祠堂办学校,使他与旧势力彻底决裂了,但是他死而无悔。当一个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居然能想到大多数穷苦人的命运,关心着他们受教育的事情,并不惜把自己的祖上祠堂都贡献了出来,这不是共产党员还会是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