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和谐”理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和谐”理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本文从社会人才需求、研究生个人专业发展、研究生教学主体三方面的协调运作入手,将“和谐”理念引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和谐 研究生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从2003年的237000人,增加到2012年的584416人。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10年扩招一倍多。但同时,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下滑、社会适切度不高、毕业生摩擦性失业严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水平高低直接受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自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笔者以为,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引入研究生教育,以期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
一、何谓“和谐”理念
在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二是“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三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意义上的“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研究“和谐”理念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涵义。借鉴武汉大学程思辉教授的观点,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指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 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 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 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究生培养特性的一种简约性概括,它表达的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就“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 和“怎样培养研究生” 两个基本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诸环节中的解决方式。综上所述,“和谐”理念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诸要素,促使其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达到最佳状态。
二、为何提出“和谐”理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发展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其培养模式却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大不“和谐”现象。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不“和谐”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特殊性, 又具有教育普遍性,即旨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高层次、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 促进人的生活、精神、情感、思维与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资源、社会需求等诸要素之间尚未达到协调运转状态,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具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且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尚没有建立起高效、快??的反应调节机制, 研究生教育输出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 。这主要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以及人力、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资源优势不明显,需要社会和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和协助。然而企业的关注点在于利益,研究生培养模式下输出的研究生让企业看不到其诸如经济、品牌等更为显性的价值, 致使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此外, 受教育经费和科研水平的制约,学术型研究生的理论学习质量很难保障,加之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 理论体系就显得有些空洞, 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是以实践为导向,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实践基地, 所以很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些冲突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出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既不满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 也不能迎合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的现象。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的不“和谐”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两种: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然而,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偏于固定、单一、不够灵活,不能够充分应社会发展和研究生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而实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