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孤独行走者与远去灵魂对话
孤独行走者与远去灵魂对话
一位人到中年的版画家,在近3年的时间里孤独地创作,用自己的刻刀与画笔,再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既是那个“一个都不宽恕”的思想家,又是那位爱美,会和妻子怄气的“小老头”。在《私想鲁迅》的一场场对话中,鲁迅在他去世将近80年后,在刘春杰这里寻获了他民间视角的真实存在。
一位版画家的鲁迅情结
在《私想鲁迅》的一开始,刘春杰写下的是自己初次接触鲁迅的场景,那是一个关于饥饿和饥渴的回忆——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渴。197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刘春杰的母亲把家里积攒的几斤豆油和半袋面粉送给了知青,其中有一位上海知青留下了几十本书,在一堆《毛泽东语录》和《毛泽东选集》之中,有两本独特的小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的《彷徨》和《二心集》,“3角7分一本,素色封面,左上角印了一祯侧面肖像,据说这个留着胡须的人叫鲁迅。”刘春杰写道。慢慢的,高考恢复了,读书有用了,刘春杰也在自己的课本中发现了鲁迅的文章,他慢慢喜欢起这位作家的文字,为了表示重视,刘春杰把知青留下的那两本书放在了他专用的抽屉中。
在接下来的38年中,刘春杰上学、就业、进修、调动工作,从家乡小村庄一步步走到了大城市,他也读了越来越多的鲁迅著作,越来越喜欢鲁迅。1992年,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总价580元的16卷本的《鲁迅全集》,刘春杰当时的月薪只有100多元,但他还是一狠心买了一套。而那两本“文革”时期的鲁迅著作则一直被他带在身边,成为少年时代留下的唯一物件。
也是在小时候,刘春杰迷上了鲁迅当年力倡的木刻版画,从中学时第一次发表木刻作品,到去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再到南下南京工作,刻刀和画笔,成为刘春杰随身携带的工具。在漫长的工作生活中,刘春杰养成了“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变成文字与木刻”的习惯,慢慢的,他做出了几本充满了个人风格的独特书籍——曾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的《私想着》和《私想者》,以及续作《新私想》,所谓私想,“也就是我的瞎想、空想、妄想、梦想、私下里偷偷地想”,这几本融合了版画和杂文的小书,记录下了刘春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影射现实中的社会人生,也有对资深小人或新生小人的批评,“也是我对现实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两年前,刘春杰决定以一个版画家的身份用木刻版画的形式来表现鲁迅。于是,在自己的画室中、家中、出差的途中,刘春杰带着自己的木板、刻刀和画笔,篆刻起了自己心中的鲁迅。刘春杰还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随想随写,有时先有画,有时先有文。每完成新作,他就把油墨未干的木刻粘在画室墙上,自我欣赏,也让来访的朋友提意见。两年多的时间里,画室的墙上贴满了鲁迅,最终,形成了这本《私想鲁迅》。
当有人问刘春杰:“你为什么用了近3年时间做这件事?”刘春杰答:“我崇拜这位小老头,喜欢他的文与人。读他可以安神、提气、补钙,端正我们的姿态。”
“私想”:是错位,也是向往
《私想鲁迅》用63幅木刻和56篇杂文刻画出了刘春杰心中的“鲁迅”,并非将其推向神坛,刘春杰还原了一个属于世俗的鲁迅,那个童年调皮捣蛋的淘气包,那个不断寻找方向的青年学生,那个爱美注意形象的知名作家和关注版画艺术的门外汉,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与知己,有要面对的家庭琐事,有无可奈何的时候,也有无所事事的时候。刘春杰把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命名为“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以及“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象征着作为个人和“符号”的鲁迅从童年、中年再到身后的时代变迁。
在陈丹青为《私想鲁迅》写的书序中,他用两个字描述了这本书给他的印象,那就是“错位”。陈丹青这样写道:“在一个使鲁迅大幅度错位的时代,刘春杰试图与鲁迅对位,在极尽忠实的对位中,错位感,因之凸显。……刘春杰的书与画,其实与鲁迅及左翼木刻无涉:这是独孤的行为。……一个苦闷彷徨的人,写给另一个苦闷彷徨的人。”的确,鲁迅一度是中国几乎唯一的文化符号,地位至高无上。而在如今,鲁迅终于不再是个符号,而又可能成为他自己,《私想鲁迅》是一次还原真实鲁迅的尝试,又是一次对鲁迅的个人想象,陈丹青觉得,刘春杰全盘模拟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青年左翼木刻对鲁迅的想象。
而在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眼中,这本代表着鲁迅的民间影响的书看来相当特别,“调子是草根的样子,书的文字和图画带有野气。不同于以往的关于鲁迅的言说,这里没有学究腔,甚少作态,皆为心灵之语,且信马由缰,文章乃聊天体的一种。加之不凡的木刻插图,越发显得有魔性里的通灵之感。”他看到了刘春杰木刻插图中的表现主义痕迹,麦穗莱勒和亚历克舍夫的影子,“一八艺社”的影响。的确,翻阅《私想鲁迅》,刘春杰的刀刃透着和延安时期木刻前辈对木刻狂热情绪一致的热诚和爽利。就像一个不愿与时代“对位”的人,刘春杰日复一日的木刻与文字,就是生活本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