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海探航”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教海探航”故事

我“教海探航”故事   我是“教海探航”的第一批水手,跟随“教海探航”活动已悄然25年,现已快到退休的年龄,但每每说起“教海探航”,总还是精神振奋,特别来劲。是“教海探航”活动,使我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心;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看到了教育工作的希望;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见到了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斯霞、李吉林;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水手;是“教海探航”活动,鼓舞我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我是“文革”后期毕业的高中生,经历了五年农场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了师范,1980年走上讲台,执教过语文、数学,后专职教自然。为了让自己这个普通的自然科老师,能在学校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也有“话语权”,能在学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尤其是能轻松地走进任教的班级,我从各学科教师的课堂吸取养分,从各类教育杂志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努力把学生看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千方百计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   1989年暑假前夕,《江苏教育》组织了两个征文,记得一个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例谈”,一个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这便是“教海探航”活动的前身)均限3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当时我所在的吴县东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群体已在苏州大市有点影响,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张文柏“将了学校一军”:让东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到全省这两个征文的“赛场”上去较量一下,看看能踢进几个漂亮的球!校长让我们都参加了。暑假过后传来佳音,语文高本大、朱洪获了奖,数学吴金根获了奖,还好,我的《表扬有时适得其反》获“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例谈”三等奖;《声音怎样产生》获“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二等奖。更可喜的是,《江苏教育》杂志社把颁奖活动放到了东山实验小学。颁奖活动上,校长让我代表学校青年教师发言。因为才得了二、三等奖,发言十分脸红,但当时我暗暗下了决心:来年要冲一等奖!   在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斯霞和李吉林,获得了与大师对话的机会,并得到了她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点。在交流中,我惊喜地发现: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日常做的竟然???是和我们日常教学一样平凡的事,然而可贵的是她们却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日复一日坚持几十年。斯霞老师能把所有的孩子全当做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反思,有思想的行动,有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深深地启迪着我。活动中我还结识了全省的许多获奖代表,在课堂教学观摩中找到了与高手间的差距。   经历过这次“活动”,我开始了自己的“探航”之旅,我的自然教学探索越来越有滋味……慢慢地,不止我这“问不倒哥哥”叫出了名,还总结出了“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式小学自然教学法”。   为了吸引小学生对自然学科的重视,我尝试着挂出“问不倒哥哥”信箱来逗引学生向我“进攻”。不少学生因此而“费尽心机”“搜肠刮肚”来“刁难”我,有的甚至还请出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帮着一起想问题来考验我。因此,学校图书室的科普书籍成了抢手书;原本熟视无睹的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以及花草树木等也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透着无限的奥妙,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我从不轻易直接回答,总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去玩、去实验、去观察,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   比如,“黄豆、绿豆种子先发芽,还是先生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种子标本柜里取出些黄豆、绿豆,再在几个培养皿中放上纱布,浸润一点水,将种子放在纱布上。   一天,两天,种子长胖,种皮开裂,钻出尖尖的、嫩嫩白白的一点。“芽,先发芽!”赞成这一意见的学生群情激昂。但我却鼓励继续观察。   三天,四天过去了,白白的、嫩嫩的、尖尖的,越长越长,钻进纱布里,并渐渐地出现了一层茸茸的细毛。这下坚持先长根的学生得劲了。我却装不相信,迫使大家再耐心地观察下去。   五天,六天,一个星期了,嫩绿的尖终于从相反方向冒了出来,并且背着子叶从胚叶长成真正的新芽直至秧苗。   “通过这样的研究,咱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下结论,到底是先发芽,还是先长根。”   有时候,学生不向我“进攻”,我就主动“出击”。有一次,我拿了三只瘪乒乓球问: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鼓起来?马上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献计:“拿开水一烫就行。”果然,开水倒下去,一只乒乓球鼓得滚圆,但有一只怎么烫却还是老样子,大家傻眼了。终于有人发现,那只乒乓球已裂开一条细缝。正当大家高兴起来的时候,我冷不丁又追问:“为什么不破的乒乓球能鼓起来??有裂缝的就鼓不起来呢?”大家又懵了。“为什么?”经过苦苦思索,大家好像悟出了一点道理:“乒乓球里有气体,气体受热,把瘪凹的地方胀了起来。”“有缝的,气漏掉了。”我会心地笑了,但仍没罢休:“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这一招是我惯用的“激将法”,学生如能过得了这一关,才算赢。学生七嘴八舌,想方设法,终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