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散文中明月意象传统性与现代性
散文中明月意象传统性与现代性
内容摘要:散文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本文通过考察石评梅、丽尼和苏青散文中“明月”意象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探索散文的诗性思维方式与独立品格。寻求拓展散文研究的新领域,促进散文写作发展的新价值。
关键词:散文 意象 明月 现代性 传统性
意象一度作为诗的专用术语,用于其他文体研究中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诗歌语句高度凝练,如镶嵌了一颗宝石的戒指,意象聚合;散文如点缀了各色珠宝的手链,意象散漫。要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应以作者情感与意识为主线,串起不同语句中散落的物象,分析散文的主要意象生成过程,进而分析其诗性特征。本文分析石评梅、丽尼和苏青三位作家文本中“明月”意象的审美内涵,从传统性与现代性考察不同诗性思维关照下的意象生成。
一.散文意象的内涵
陈剑晖先生提出“诗性散文”等新概念,定义散文意象:“是经过作者的心理、情感和意识多重综合而构成的一个或多个词象组合,是心和概念表现与现实意蕴的统一。”①特点是“意象重‘瞬间感受’的‘呈现’,且以‘心象’为基础。”①这一说法多融入庞德对image的定义“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如果散文意象:“首先是一种心理的表象, 是诗人或作家在内心对过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与重现,而后再融进客观的景物构成形象。”①则与陈剑晖先生提出的散文“诗性智慧”有所出入:来源于汉字象形性特征的中国诗性思维:“首先是基于主体对于客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整体的把握。”②诗性思维产生中国散文意象的审美内涵,因此,应在中国文论中寻找散文意象立本的根基。
考察中国古典意象说发现,中、西方“意象”概念建立在不同的诗论上。西方“意象”是对“image”的翻译,但是“如果将image译作意象, 那么意象诗就只意味着名词的排列或省略动词。”“但我们要是也认为这就是中国诗构成的本质, 或根本特色, 那就将中国诗看得太简单。”③中国“意象”说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后出现的大量“意象”说造成其审美内涵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也带给意象以巨大的阐释空间。
首先,“意象”离不开物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④物象是客观物,是文本中不以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事物。王弼提出的“意以象尽”、“尽意莫若象”、“象以言著”都强调“物象”是基础,是意象生成的必要条件。“明月”指向首先是客观存在的月亮:“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③生于“物象”上的“意象”内涵随“意”而变。不同的诗性思维关照相同的物象产生不同“意”的“象”。在李白、杜甫、苏轼笔下“明月”是不同的“意象”,因为“月亮本身只是物象, 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②由此可知,意象的生成离不开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意象需在文本语境中分析才能得其“意”。散文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文本语境。
二.“明月”散文意象的传统性
“月夜”是追忆往昔、对比今朝的时空坐标,“明月”则是串联过去与现在、打通时空的指示符号,“照见”特定时空里的个人审美情感与意识。《漱玉》是石评梅在月夜独语的一篇深情之作。命运坎坷的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共同遭受着病痛与死亡的折磨:“可怜我们都是在静寂的夜里,追逐着不能捉摸的黑夜,而驰骋于荒冢古墓间的人!”⑤她与友人一起体验着“满葬在心头的隐恨”这些却连母亲都不能理解。新时代女性只能在“月夜”里相互安慰:“今夜的月色如斯凄清,这园内又如斯寂静,那能让眼底的风景逝去不来享受呢?”⑥回忆着往事、对比着今朝,石评梅哭诉一代女性遭受身体病痛与精神困惑的双重折磨。偏偏上一代的女性即母亲形象都不能理解或同情。她们只能在月夜里寻找知己,“冷月由交织的树枝里,偷觑着我们。”⑥明月是见证时空的第三只眼睛,逝去的美好:“明月吻着我焦灼的眼,凉风吹乱了我额上的散发,我们都沉默地领略这刹那留在眼上的美景。”⑥只有这逝去的美才能给心灵一点安慰:“归途上月儿由树纹内,微笑着送我们。”⑥“明月”照见过去的美与现在的凄凉:“这时月儿是照了我,照了母亲,照了一切因异地而怀念的人。”⑥新旧时间、异地空间面对的都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通情感与意识。“明月”意象串联起全文流动的情感与意识,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指示符号。
《乌夜啼》是词牌名,又名“秋夜月”,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能体会丽尼这篇散文开头:“迟缓的脚步,沉重地他着自己的影子。路是孤寂的。”⑦中看似平淡却深婉缱绻的哀伤感。“月亮浮在海当中。夜深了呢。”⑦夜深人孤寂的时候正“是回家的时候了”⑦但在“月光倾泻在平静的水面”的时候,回家的人看到的却是死亡、衰老和不幸,真是《乌夜啼》所叹:“世事漫随流水,算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