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中艾米丽象征
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中艾米丽象征
摘要:虽不如《喧哗与骚动》那样喧哗,但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也是福克纳短片小说中重量级的一篇。文章大量采用象征手法是短短的文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艾米丽更是如《红字》中的“A”一样具有多重象征。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法再度挖掘文中艾米丽的象征。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威廉·福克纳;象征
引言
威廉·福克纳(l897~1962)美国20世纪的文学巨匠,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中共创作长篇小说19篇,短篇小说75篇。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pha),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以下简称《献》),是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pha)世系”中第一篇以杰佛生镇为背景的小说(张炎 赵丹; 2007,23(7))。它是一部哥特式小说,恐怖的死亡、腐朽气息始终笼罩着整个文章,福克纳用凝练的笔触,错综的时间顺序以及丰富的象征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没落贵族艾米丽的悲凉爱情故事,深刻反应了社会变迁时期南方中种植园经济的衰落后守旧贵族的复杂心态。福克纳说:“过去的日子,过去时代的逝去对我是一个悲痛和悲剧台的事情”(张炎 赵丹; 2007,23(7))。这种感情在《献》中有充分集中地流露。
文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就是这一历史变革中数万美国南方守旧者的一个缩影,是福克纳的传话人,代言者。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而与此同时又是旧制度、旧观念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献》中,福克纳巧妙的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很大程度上的深化了这一主题,扩展了文章所囊括的内容。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艾米丽更是如《红字》中的“A”一样具有多重象征。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法再度挖掘文中艾米丽的象征。
艾米丽——福克纳的代言人
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艾米丽和福克纳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是出生在家道中落的美国南方古老贵族家庭。福克纳的祖父是家族中的传奇人物,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惟一的铁路。是当地的传奇人物。而父亲则是公认的不肖子孙,虽然一直换工作,但是始终未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最终导致家境萧条。福克纳因为家境贫寒,十几岁辍学,后来成为密西西比大学的特殊学生(何树,苏友芬;175)。威廉·福克纳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但他弃绝不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他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应征入伍,参加英国皇家飞行大队,他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些都说明了福克纳对于老上校的仰慕,以及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
艾米丽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没落的贵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高高的的贵族精神,抱守着贵族式的生活——生活在曾经考究的大街,高高抬起的头颅(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贵族式的生活用具(包着皮套子的沙发,镶金的拐杖头,金表)。艾米丽用自己的一生维护者即将逝去的南方文明,在古老的南方种植园文化即将被颠覆的环境中,她像是一个孤独的舞者,正如飞蛾扑火,在注定结局的故事中,用自己的火焰为逝去的南方文明献上了一首悲壮的挽歌。她用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维护和坚持着迫害和剥夺了她一切的南方旧传统思想和文化。
整篇小说充斥着哥特式小说特有的可怕的场面描写和令人作呕的语言,阴森的房子,昏暗的光线,冰冷的墙壁,以及令人窒息的气氛,然而正是这样阴森丑陋的描写,却暗含着作者对艾米丽深切的同情,对于一种消逝的文明的坚守,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的赞美,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平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的对业已成为“过去”的南部文明深深的追忆和深切的缅怀,福克纳也正是借助爱米丽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已逝文明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奈,从而也彰显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聂庆娟 范杰;2006,18(3))。
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
她居住在一条曾经考究的大街上,邻居们一日日的消失,房屋也被汽车间和轧棉机所取代。考究的大街上居住的是贵族,是种植园经济的参与者,然而当代表着北方工业文明的轧棉机等事物的席卷,周围的房屋一日日减少——种植园经济和贵族势力逐渐瓦解,大势减去——只有艾米丽小姐依然居住在那里,她成了南方种植园和贵族势力的遗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她的死亡也代表了南方种植园文化的衰亡。
文章这样写道“爱米丽·格里尔生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