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棱针关于刺血简史及机理.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棱针关于刺血简史及机理

挑刺四缝: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较高者稍下降,较低者均上升。同时,还可使肠内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二、治療機理 ????四縫為經外奇穴,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繫,臨床觀察有平肝瀉心、理脾和胃作用,針之可調整三焦,燥濕驅蟲,理脾生精。醫家有專用本法治療小兒疳證;也有以本法配合湯藥,作為輔助療法。有學者提出針挑四縫,不但能用於治療,且有鑒別診斷和判斷其預後的意義。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針刺四縫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澱粉酶的作用,腸中胰蛋白酶、胰澱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強度)增加。對於營養不良合併佝僂病者,針刺四縫穴後,發現血清鈣、磷均有上升,鹼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結果鈣、磷乘積增加,有助於患兒的骨骼發育與成長。 刺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而取得重要进展的则在近十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颇有意义的探索。   (一)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的影响,耳穴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儿童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中性下降。临床还发现,刺血治疗前后的血像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减低者回升。另外刺血疗法对血液中K+、Na+、Ca++,含量也具有调节作用。证实刺血的退热、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种客观基础的。   (二)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刺血疗法是直接刺破血管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传统理论一直认为具有行气活血之功。现代研究显示,以皮肤针叩刺大椎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脑血流图证实刺血确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而对血瘀病人的甲皱微循环观察也发观,刺血改善了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从而改进了组织缺氧状态,这与中医活血化瘀说颇为吻合。   (三)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而达到的。有以刺金津、玉液出血为主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刺前后握力的变化,结果证明,刺血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肌电图也显示,刺血疗法可使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异常自发肌电减少或消失。   (四)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不少实验证明,刺血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机能,如有人以刺血疗法治疗病毒性疣病,并在刺血前后做了OT和PHA皮试、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测定。结果发现,上述各项免疫指标,在治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且在治疗后一月随访,免疫指标仍然继续增高。(五)消化功能的影响:刺血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实验资料也证实了这一作用,如挑刺四缝穴后,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较高者稍下降,较低者均上升。同时,还可使肠内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除此之外,刺血疗法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等也做过临床观察,从已有的工作看,基本上证明了刺血疗法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是双向的,也是一种良性的调节。当然,要全面阐明其作用机制,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 全文: 刺血法简史   2004-7-17 17:22:00 大众医药网 关键词: 刺血法 刺血法简史   【先秦两汉】   我国古代最早记载刺血治病的文献,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针具也从石制向金属制造转变,于是产生了刺血疗法的理论。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条文,几乎半数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在全部一百六十二篇中,约有四十余篇对针刺放血进行了论述。其内容包括针刺放血的名称、原则、针具、适应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并探讨了刺血治病的机理。其中不少为后世所遵循,如“宛陈则除之”的刺血原则,以实热病为主的适应证候,以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局部取穴为重点的取穴方法,以点刺、散刺、挑刺等为主要刺法的操作方法等,迄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内经》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刺灸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历代医书(包括非医学典籍)多有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善用针砭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汉代名医华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术,他曾以刺络治愈过红丝疔(相当现代之淋巴管炎)。相传曹操患“头风”之症,其头部穴位针刺放血之后,收到即时止痛之效。   【晋唐宋】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一书中,专辟“奇邪血络”一篇,载述了奇邪留滞络脉、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变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疗部分,也记载了不少刺血内容。虽然其中多源于《内经》,但也表明其对刺血这一疗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